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   作者:唐旭亮
[导读] 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核心要义在“思维”,即一篇优质议论文的核心评价标准始终在思维的品质,而非基于记叙文的抒情真挚力与艺术感。
        唐旭亮
        广西南宁市东盟中学   530800
        摘要: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核心要义在“思维”,即一篇优质议论文的核心评价标准始终在思维的品质,而非基于记叙文的抒情真挚力与艺术感。此思维品质依托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要求、依据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一维度的核心素养而具体表现为:深刻性、灵活性与独立性此三方面。以对学生此三方面思维品质的培养为目的,则当深握: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挖掘、从内容到形式的灵活变换、从可能到不能的大胆摄入此三大原则性船桨,助力学生最终驶向高质写作、精深思维的彼岸。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思维品质 对策
        议论文是一种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的文体。也即,“思维”是贯穿文本创作过程始终的要义,因而作者思维的品质对文本写作的质量起着直接决定性的作用。这便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推向了写作教学风口浪尖的位置。而在对具体培养对策的探索中,我们首先当明晰在判定优质议论文标准下、在优质议论文生成的思维条件的基础上,此思维品质的具体所指,即指向:深刻性、灵活性与独立性,而后再对应做出如下三方面的尝试。
        1.思维深刻性——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挖
        在论点选择、分论点确立及论证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直接决定着整篇议论文的论证深度。对此“深刻性”一点的提及源于大多学生基于材料的对论证角度和话题的肤浅提取,基于其在此之后基于自身肤浅经验的草草论证。如,对于这样一则材料:《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请你从不同角度阐释这句话,然后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多数同学只善提取表面意思:“能说会道”不能作为衡量人之良贤的唯一标准,而后依据自己的生活和认知经验,将此论点以“为什么不能”为切入点分为:能说会道不一定实干专注、能说会道不一定用心纯良、能说会道不一定契应场合此三个分论点。此思维路径不仅肤浅,而且亦不全面、不严谨而无法对中心论点进行有力的论证。
        反之,我则引导同学们从选题开始即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挖。如,继上述“‘能说会道’不能作为衡量人之良贤的唯一标准”此可从材料直接得出的观点,则可进一步思索:那什么才当作为衡量人之良贤的标准?结论为:与“善言”相反的“实干”。再思索:为什么“实干”该是衡量人良贤的标准?“实干”是不是衡量人良贤的唯一标准?“善言”是不是与“良贤”就毫不沾边?在协调“实干”与“善言”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而后将此依次递进问题串的结论进行整合,则可得出诸如类似此的论证思维路径:重点论点为:让“善言”与“实干”成为贤者的双翼,论证思路为:对“善言”概念的明确而排出其“居心不良”、“小人善言”等的附加意义——“善言”促贤(论据论证)——“善言”还需与“实干”结合,才可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达成预定目标(论据论证)——若无“实干”只有“善言”会产生的窘境——若有“实干”而无“善言”会产生的窘境——“善言”与“实干”为贤者双翼。如此,通过对材料和观点从表层现象到内里本质的深挖得出的中心论点与论证思路相较于前述的论点与论证思路而言明显更为深刻、更具有思想的含金量。这支撑着整篇文本的高度和格局。
        2.思维灵活性——从内容到形式的灵活变换
        “深刻性”指向针对某一论证角度的论证深度,对文章深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灵活性”则指向对论证角度不拘于思维惯式的灵活选择、对论证方式不拘于固化模板的灵活革新,而对文章的创新度起着重要作用。

如,针对《香菱学诗》一文中所述的香菱在林黛玉指导下读诗、写诗的经过的故事,大多学生多选取香菱苦学及黛玉指导得法的角度展开议论,这代表着其选取最明显角度的思维惯式。但茅盾则不然,其选取香菱急于“做个诗人”的角度展开议论,提出了“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的观点,从而在读书层面上提出了“论‘入迷’”这一角度。此创新性的角度则源于茅盾思维的灵活性,在此角度下得出的文本也必当不同于其余文本而会独树一帜的风姿。
        而在对学生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具体培育过程中,在内容层面,我则亦会以身为范,提出自己在思维定势框架之外的观点,而后启发同学们进行思维发散。如针对这样一则材料: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有人从天文学的角度说:还在不断扩大、无从探测边界的宇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也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更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的心思。试以“谈最遥远的距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在“情感”类别的定式思维下,同学们选取的角度多为“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等。区别于此,我则从“自然”类别切入,设角度为“飞鸟与鱼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深潜海底”。而后启发同学们可以多从别的类项中寻求角度,如在“几何”类别下的“平行线可以无限接近,却无法瞬间共融”,甚至是跨“植入”和“动物”等的类别下“我不知道草的语言,草不了解我的情愫”等。总之,灵活的思维意味着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与无限的话题可能,而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除此,在写作方式层面,同学们亦多按照的是“理论+论据”的模板,此模板正确且稳妥,但却会固化、限制学生的思维与逻辑,从而降低文本的质量。因为真正的议论文论证所需遵循的唯一路径便是作者的思维路径,即当按照论证需要灵活地穿插结合理论与论据,而非对二者进行形式化的分割。
        3.思维独立性——从可能到不能的大胆摄入
        思维的“独立性”类似于“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箴言,指向对传统认定的思想观点的推翻与自我重建,指向思维主体在思想和人格上不以权威和传统为惧的自由和开放,而与“深刻性”与“灵活性”一同构成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必得具备的三大思维品质,构成判定优质议论文的三大基本条件,因为其意味着文本在具有“新意”之外,还具有魄力、具有感染力。如,对于《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及“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大多同学的看法和解释都是贬义的,都指向“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的”、“虚伪”等的意义方向。而很少有同学能够对此提出批判、提出质疑,一则因为原来的解释确实具有正确性,二则则是因为其多没有批判意识和思维独立性。
        而对学生此方面思维品质的具体培育中,教师当依据思维独立性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大胆地摄入诸多的“可能”与“不能”,建构起一个充分自由与广阔的思维和写作空间。如,对于“滥竽充数”,我引导同学们思考:“不能”将其解释为褒义词是不是正确呢?是不是有“可能”进行褒义角度的看待呢?即:“滥竽充数”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智慧和手法,其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需要有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后在此虚假的形式参与中既不损伤别人利益,又能巧妙地达到目的。如此的观点一出,将会以其突破传统的魄力颠覆多数人既有的认知、亦将会以其高度自由的思想感染和启迪多数人被不自觉禁锢的思想。而由此得来的作文增彩、加分也便为必然。
        总之,议论文是“思维”的艺术,思维的品质决定着议论文艺术的优劣,而由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立性共同建构起来的思维品质与议论文艺术则将属思维的至高境界、议论文艺术在高中阶段的至高水准。而此亦则当为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培养的路径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凌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品质的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9,38(10):30-32.
        [2]李凤娇.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探究[D].鲁东大学,2019.
        [3]黄雪雯.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