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琴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677399
摘要:在教育发展历史上,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便是现在来看,其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现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贡献,就是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经验。从实际效果来看,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学活动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审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与要求,并合理地将其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这样一来,有利于不断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1.语文教学植根生活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中的精髓之处。也就是说,陶行知反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刻板而封闭的教学过程,提倡一种开放的、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形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活动植根于现实生活,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深入推进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以《秋天的雨》为例,在这篇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散文中,尽管题目名为“秋雨”,但实际上却是对整个秋天进行了描写。作者在文中抓住了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写到了各种植物、动物准备过冬的场景。尽管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将秋天的景物巧妙地串联了起来,但是艺术化的语言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作者眼中的秋天和学生眼中的秋天有时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一段多媒体视频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这段视频直观呈现了秋天各种美丽的景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然后,我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思考,想一想自己记忆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并说一说自己对秋天中哪种事物或者景象的印象对深刻。通过这种方式,使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了有机统一。这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直观理解,而且促使学生产生了深入探究相关知识的意愿。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高质量的创新教育,必然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针对创新教育,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时间、解放空间、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双手、解放头脑。基于这一要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的放矢,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不同角度的思考中强化自身的创新思维。
以《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性的文本探究,同时,为了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引导,我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1)“我变成了一棵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为什么“我”会变成一棵树呢?(2)“我”是用怎样的方法解决大麻烦的?(3)变成大树之后,你认为哪个故事情节最有意思呢?(4)文中一共想象了多少种鸟窝的形状?你能不能设计更多形状的鸟窝呢?(5)假如你是这棵大树,还有怎样的方法让小动物们住进来?然后,学生依据这些问题主动发挥其想象力。在热烈的讨论中,不但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而且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实现了更加准确的知识理解。
3.注重语文社会实践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将学习延伸到社会”的重要性,陶行知曾经这样描述:“如果把学生看作小鸟,那么不能将他们关在鸟笼里,而是要让他们飞出去”。毋庸置疑,这一理念十分符合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中,而是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内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以《火烧云》为例,从这篇课文的情感教育目标来看,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通过文中对火烧云美丽景象的描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相对于单一的文字描述,直接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无疑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于是,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任务,在这次任务中,学生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任选一种自然景象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自己在观察时的所思所想。最终,通过这种实践性的练习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更加准确的解读,并不断探索该教学思想和语文学科之间的结合点,以此来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陆宇婷.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7,(26):293.
[2]叁吉.浅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读书文摘,2017,(2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