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凤华
宁夏吴忠市回民中学 751600
摘要:思维带动着语言发展、促进着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因而与语言、审美与文化并列成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存在,成为学科教育所需围绕的中心存在。依据其含义,对学生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可分思维深刻性、灵动性与独立性三个维度进行,而提升的具体方式则亦可按照其各自的含义,结合高中语文具体的阅读教学案例,分别定位为:多内容学习、多可能创设、多突破鼓励此三者。以最终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以思维能力和品质提升为目的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最终使学生的思维素养、连带其余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 提升
思维是一切脑力活动的基础,表现在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维度上,便是: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概而言之,可视作思维的深刻性、灵动性与独立性三点。对此“三性”的提升策略则可对应设置为以下三“多”。
1.思维深刻性——多内容学习
“思维深刻性”代表对所思对象或内容思考的深度,也即是否能够通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这种能力则源于主体视野的开阔,源于其的“见多识广”,而后能“拨开云雾”、一击即中。因之,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提升亦当秉持“多内容学习”的原则,也即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旁征博引、层层剖析,以对应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核心素养之“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等要求。
例如: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在“祥林嫂”的中心人物及其命运悲剧之外,我还引入了同为鲁迅小说《离婚》及《伤逝》中的爱姑与子君形象,而后引导同学们对此三人进行了深度的比较与分析:祥林嫂曾不断地挣扎和反抗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但最终被社会压垮、惨死在祝福之夜;爱姑曾强烈地反抗自己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亦最终屈服于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子君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发出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但最终同样被逼上绝路。继之此,我则带领同学们思考:这三个人具有怎样的典型性?这三个人最后的结局有怎样的相似性?这三个人结局的相似性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对此类问题的思考和深挖,将使其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封建制度对各阶层女性的共同迫害,认识到女性解放和发展的必然性。而此便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意味着“多内容学习”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提升。
2.思维灵动性——多可能创设
“思维灵动性”指向主体思维不拘于惯式的发散性与灵活性。这源于其对语文学科开放性的认识,源于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多可能”教育。
具体表现在:主体能够在“原来是这样”之外,更多地想到“还可以是这样”、“还可以怎样”。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是一种促其发现更多可能、看到更多色彩的能力,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说,更是无尽的财富。
例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学中,在对其内的人物形象,如繁漪的评价中,有同学说道:“她根本就没有道德底线”、“她也是一个封建制度和周朴园害惨的可怜女性。”“她可怜但又可恨。”......对此进行补充,我则说道:“大家说的都是对的,在道德维度上看,她伤害了周朴园、伤害了周萍、伤害了四凤、伤害了周冲,也让自己陷入无尽的道德自责中,但她不是不明白这些伤害,可是她依然选择了伤害。她狠心、但也勇敢,她无耻、但也可悲......”
如此的在固化的解读程式之外的发散性观点将引导同学们同样进行思维发散,而逐渐促其生成灵活看辨人、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扩大其思维外延、增加其思维活性。
3.思维独立性——多突破鼓励
“思维独立性”指向主体的思维批判性和独创性,指向主体自由的意志与独立的思想而不被任何权威化的认知所束缚。这一点与上述思维灵动性有所相似和关联,但“独立性”更倾向“突破”、“灵活性”则更倾向发散。此倾向“突破”的思维“独立性”对于学生个性、个人魅力、个人创新和创造的形成而言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对学生此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则当在“多突破鼓励”。
例如:《拿来主义》一文的论述中心“‘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当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是师生共同的信奉、是享有高度认可度的权威。但这并不代表其适用于每一种场合、每一个领域,并不代表其不可以被质疑、被更改。即在对此进行的教学中,我引问道:“难道真的如鲁迅所言,‘拿来’皆不如‘送去’和‘送来’吗?试进行思考并举出实例,与鲁迅来一场‘辩论赛’。”在此,一位同学回答到:“中国传统的‘礼尚往来’的文化就是讲究的‘送去’与‘送来’此一去一来之间产生的人际情感。所以,无论是‘送去’、‘送来’还是‘拿来’都应讲究场合......”我对此观点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其余同学们也相继给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而此思考与表达的过程便是其尝试突破权威、将自己,而非作者置于话题中心的过程、是其思维独立性逐步得以树立的过程。
总之,包括深刻性、灵活性与独立性在内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对于学生主体语言、审美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促动着学生人文气质与个人魅力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陈玉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7(12):19-20.
[2]夏红梅.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