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实践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张云皓
[导读] 重温伟大的“长征路”,让每一位青年大学生能够传承“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下,致敬历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再次出发。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张云皓 邮编610213

摘要:重温伟大的“长征路”,让每一位青年大学生能够传承“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下,致敬历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再次出发。探讨长征精神与大学生人格品质教育的共生价值与契合性,梳理当代“长征精神”的具体内容。再走长征路,要秉承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让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够肩负历史使命,攻坚克难,同心戮力,共筑伟大复兴梦。
关键词:高校;青年大学生;长征精神;培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回顾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强调“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长征精神的挖掘与应用,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能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从长征精神中获得理想信念,感悟挫折与苦难,坚定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心。长征,不仅仅是中国红军的伟大壮举,更是一份取之不尽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全面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将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起来,让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够从长征精神中获得精神动力,传承长征精神,践行长征精神,在历经苦难中淬火成钢。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共生价值
        长征精神是融入理想、信念的民族精神,是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发展精神,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实干精神。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立足新形势,将长征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长征精神与青年大学生锻造优秀的人格品质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共生价值。
        1、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与续延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标杆,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有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行健,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成为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和续延。
        2、用长征精神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
        长征精神有着内在的科学价值和外在的感召价值。其内在的科学价值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精神财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当代青年大学生未来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通过学习丰富的知识,不断拼搏,敢于创新,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练就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3、“长征精神”,是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自豪感的认同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民族,更需要依赖民族精神来发展。回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在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以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作为民族得以生存的伟大精神。将长征精神深植于广大青年大学生心中,让大学生感受这份民族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大学生去努力奋斗,承载民族希望,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展现大学生的民族气节。
        二、青年大学生走好长征路的时代使命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长征精神学习、体验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振奋大学生的精气神。
        1、走好长征路,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对国家历史的认识,是每个青年大学生的基本任务。了解国家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定位自己,才能为未来发展明确方向。长征精神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之际,以高度责任感为动力,顽强拼搏,浴血奋战,最终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了解中国历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更需要践行长征精神,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让长征精神成为广大大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纽带。
        2、走好长征路,有助于滋养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走好长征路,体会长征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度契合的,体现了新时代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精神,现青年学生的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广大青年大学生要通过走好长征路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唤醒大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时代品质。



        3.走好长征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人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钢铁意志,代表着民族精神的“根”与“魂”。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下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激励着广大青年大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每一代人,要走好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挖掘长征精神的宝贵财富。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走好长征路,用长征精神武装大脑,用长征精神指引前行。坚定理想与信念,增强民族精神认同与自觉意识,让长征精神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三、青年大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创新路径
        走好长征路,学习和体会长征精神,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政教育阵地,让青年大学生认识长征精神,领会长征精神,传播长征精神,拓展长征精神,实践教育视野,让大学生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抓住思政教育课堂阵地,提升大学生“长征精神”认知力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期,走好长征路要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我们要挖掘“红色文化”,特别是长征精神,将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强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全面学习长征精神,在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中,联征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要结合思政教育理论课,让青年大学生理解长征精神,激活思政课堂,提升教学实效。如在课堂上欣赏《十送红军》、《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等长征歌曲。同时,思政教育还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党史、国史。从鲜活的长征故事中以小见大,展现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立足党团班级组织建设,构筑“长征精神”教育壁垒
        青年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依托党团班级组织建设,推进长征精神在大学生德育、智育中的渗透。结合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载体,讲“长征故事”、看“长征影片”、学“长征精神”。发挥广大青年党员和团员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在班级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践行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同时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要将学生思想道德、法治意识、价值观念融入到宿舍生活中。强调“团结友爱”、“互助协力”,注重对学生胸怀、格局、情怀教育,让要广大学生获得健全、健康的人格操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长征精神”培育氛围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要注重校园文化在学生言行中的熏染作用,用长征精神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物化”的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内心成长。在学校校园,要突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打造,要让“墙壁会说话”、“雕塑能说话”。让学生从红色文化墙中,了解和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风采。通过对校园雕塑建设、利用低矮灌木修剪出“长征线路图”、“长征诗词”,因校制宜配置与长征相关联的资料、素材、实物,让学生心灵获得共鸣。如“追忆艰苦卓绝的岁月”诗歌朗诵、开展“长征”征文活动,组织“长征”革命歌曲联唱音乐会等,让学生缅怀英雄,体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挖掘社会实践活动,拓展“长征精神”培育空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长征精神的学习与实践,要积极挖掘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潜力,拓展践行空间。一方面,组织学生展开长征精神文化探究活动,自主收集、整理与长征相关联的人文知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让长征精神教育活动更接地气。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从岗位实践中锻炼品质,磨练意志。走向基层,从条件简陋的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让学生深入群众,增强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正视问题的担当精神。
        四、结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青年大学生在苦难体验中激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挖掘“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大学生从中感悟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学会勇于担当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广大青年大学生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步伐更坚定。 
参考文献:
[1]孙梦真,裴恒涛.长征精神的新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3):11-15.
[2]张梅.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探析[J].红色文化学刊,2019(03):102-106+112.
作者简介:张云皓 男 1987.07—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