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人文性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张生
[导读] 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精华文化中的代表。

临武县第二中学   张生  424300

摘要: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精华文化中的代表。高中生是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阶段,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利于其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其培养深厚的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但在实践中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以应试为目的,缺失对诗词作者情感,诗词创作背景的深入体会,导致不能实现培养高中生民族自豪感的目标。
关键字:高中语文;人文教育;古诗词教学
        对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老师以及学生往往以对诗词的背诵记忆为目标,不对诗词的背景知识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不作详细解释,直接导致学生并不能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人文性教学的意义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学习更多的是对古诗词蕴含的情感表达的学习。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比,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文性教学中包括对学生思想、文化、审美、发展以及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利于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人文性教学现状
       (一)应试解读古诗词,缺乏人文培养
        在高考升学制度之下,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分数。为实现该目标,老师在对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直接放弃对古诗歌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点的整理记忆运用。长期如此,不仅不利于学生换位思考能力的形成,也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古诗词中的人文气息。
        (二)强调全面解读诗词,缺乏重点延伸
        应试教育将古诗词课程演变为解题训练课程,一方面老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力求对当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列明,强调对古诗词中的词、句分析的精准,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类型化总结,并构建相应答题模式。但并不对诗词中的中心内容予以解释,也不对作者通过诗词所想表达的情感进行升华,忽略古诗词中最值得挖掘的深层次的含蓄美。如在对“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解析时,老师明确该句的含义是美人的美在于整体,没有人会单独欣赏她的美貌,以此暗喻整体认识的重要,但忽略部分对整体的组成作用,以及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经历丧妻悲痛的情绪。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人文教学策略
        要改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要实现新课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需要学校与老师转变传统观念,重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人文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具体而言,老师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老师提升自我能力,转变应试理念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容易忽略人文素质培养,究其原因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之下,老师在对古诗词的讲解时,更强调的是对词句的准确记忆,向学生教授的内容以记忆为主,不强调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高中语文老师身兼班主任职责,分身乏术,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经验尚欠缺的语文老师存在自身能力不足的现象,老师自身对古诗词没有深刻的感悟,不能有感而发的向学生传递当中的情感,还存在语文老师将语文课作为教学任务完成,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课程设计上,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自身也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
        因此,要转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首当其冲的是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观念。老师应当认识到人文素质培养,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理解古诗词含义,减轻记忆负担有不可替代作用,还对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等方面是衡量教学方式的标准。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样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具体而言,老师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第一、创设情境式教学。学生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能“感同身受”,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古诗词描写的场景再现,由学生扮演其中的物件以及作者,既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对诗词基础讲解后,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诗词中的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所使用的物件以及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再将讨论的结果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对当中的理解进行点评,升华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三、明确诗词当中所表现的人文内容。老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可以将高中语文课程进行重组,依据不同的人文主题进行分类,如爱国主题,思乡主题,思归主题以及闺怨主题等,再对每个主题中典型的诗词予以列举、讲解,包括诗词作者简介,诗词情感,千古名句以及名句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采取小组学生予以准备之后,由学生展示,老师点评的方式。
        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改革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考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还要考虑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即人文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高中课程中人文性教学方式的不足,不能有效实现培养高中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特别是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以上措施可以暂时缓解当中的问题,但人文教学的渗透是一个过程,这当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1]赵学龙.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58):35-36.
[2]张婷.浅析高中语文人文性教学策略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2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