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王改岐
[导读] 初中物理的学习,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学习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河北满城中学    王改岐

初中物理的学习,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学习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更多的是一种机械、枯燥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情境教学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不断强调义务教育的环境下产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入情境当中,让学生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中所讲授的内容,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优化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 下面就我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通过实验开展物理情景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既是物理知识探究的手段,也是物理知识学习的路径。物理实验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景色彩,因此通过实验将物理教学与情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实验开展情景教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演示实验,另一个是小组实验。首先,在演示实验教学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有效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其次,在小组实验教学方面,主要是结合需要探究的内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实验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实验去探究物理知识,在小组实验教学情景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并且要扮演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教学角色。比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情景教学。教师在课前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鼓、纸、纸屑、泡沫小球、乒乓球、水杯、电子音乐盒等相关的实验器材,在声音产生实验情景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一个造声比赛,看谁能够有更多的方法让一张纸发出声音,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在声音的传播实验情景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真空罩实验”,或者是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该实验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没有空气声音就不能传播”。通过实验情景,物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得到相应的培养。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物理情境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多媒体教学涉及到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多种技术,可以对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等多重的感官刺激,效果非常好。而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带入一个立体的环境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情境创设而言是一个绝妙的工具。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创设的情境变得更加生动,将原本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大气压强》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通过视频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展现抽水机抽水的图片、贴在墙上的粘钩的图片等等,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感知。 又比如:在学习“滑轮的应用”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升国旗、用滑轮升吊货物的视频以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使用场景图片。看完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通过视频的直观感受,学生对问题会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为后续探讨定滑轮拉力F=G,s=h,s:绳子末端位移,h:物体位移,动滑轮拉力F=G/2,s=2h(忽略摩擦G=G物+G动),做好铺垫,加深对滑轮的理解和运用。 在讲述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的方式来辅助教学的进行.让学生观察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轨迹,直观的感受什么是平抛运动。而后可以组织学生在纸上画出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创设物理情境教学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教育的时候曾说到,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物理知识是抽象难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所接触到诸多事物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为我们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现实的依据.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较紧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选、精讲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物理知识则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去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一些相关的小课程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起学生回忆平时经常会见到一些现象来创设物理情境.我们就可利用这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我在组织“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内容的时候,会直接借助生活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重的物体,诸如铁块、砖头等放进一桶水里的时候,很容易沉到底部。而轻的物体,诸如羽毛、纸张等放进一桶水里的时候,却漂浮在水面上,这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引导下,很容易联想到物体的重力、质量、密度以及水的密度等内容,这就为物体的沉浮条件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比如在讲授初中物理课程《浮力》这一章节时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救生衣、游泳圈的使用价值等,然后通过浮力原理来解释,由此再让给学生主动给出一些生活中关于浮力的现象举例,这样使学生对水与浮力的理解更加透彻,未来在生活中也能很好的应用浮力知识去解决问题。比方说,关于分子的运动,便可以通过气味的扩散来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能够闻到做饭的香味等,这些简单的、符合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生活进入物理课堂,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还有在热的导体中,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比方说锅铲、汤勺都是木制的把手,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通过一些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着魅力。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将课本上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加以解决,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通过故事创设情境教学
        学生学习物理时,是很讨厌学习枯燥的知识的,如果老师可以给学生以代入感,就会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具体地来说,就是老师可以在讲述物理知识的时候,可以讲述一个和课堂内容相关的物理历史故事,故事的走向会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经历严肃的课堂内容后,是对这类比较放松的内容抱有很大的期待的。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便会对故事中的信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饥饿式的引导会促进学生主动探寻故事里包含的物理内容,进而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应用。在学习浮力时可以给学生讲阿基米德的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来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得不到要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身体被轻轻的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的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的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跑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希腊语,意思是我知道了)。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一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
        总之,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教学策略,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入地分析大纲和教材内容,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