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信心是帮助其脱“困”的最好方法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   作者:乔晶
[导读]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自己本人和同事的一些工作体会,总会发现一些现象,无论小学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很难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四小学  乔晶  441800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自己本人和同事的一些工作体会,总会发现一些现象,无论小学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很难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扬起前进的风帆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慈母般爱对待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信心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对取得成功充满渴望,才能去拼搏,去奋斗。“学困生”平时很难听到教师或同学的夸奖,对他们来说受责备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作为教师对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有信心,要多给他们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要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平时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常对他们说:“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不要怕,大胆试一试。”这对“学困生”来说,就意味着老师对他的尊重、重视、关怀和期待,从而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每一个人,从他懂事的那一天起,都有一定的自尊心,特别是那些好胜、好动、好强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然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在爱的天平上放下偏见的砝码,不够尊重“学困生”。往往是有意无意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他们更需要尊重、关心!因为他们的心理往往是自尊与自卑的混合物,对待老师与同学,冷眼多于亲近,戒备多于敬佩。他们心灵深处美的东西是通过曲折的甚至是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尊重,关心才能慢慢扭正其歪曲的心理,进而使其扬长避短,立志成才。那么,要如何尊重呢?
      首先,要以诚相见,以情换心,不过分攻击弱点。以诚相见,以情换心,真心实意地教育,帮助他们,才能真正扣动“学困生”的心弦。同时,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切忌攻击学生的弱点,甚至把学生的弱点作为镇住他的法宝。当我们在处理有缺点的学生时,有时应躬身自问: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他们承受得了吗?有时还应根据学生的情绪作必要的说服解释,使之心悦诚服。为了与“学困生”的心灵达到一种默契和更高层次的理解,要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你是教师,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生活中,你是长者,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余,你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宝贵经验,特别偏爱“学困生”,以诚相见,以情换心,从不不过分攻击学生的弱点,而用“爱”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填补师生的心理鸿沟,用“期待”激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使他们迈好人生中关键的一步。
        其次,要既往不咎,不翻老案。个别学生过去做了一些错事,自己并不引以为荣,特别是当他们开始觉醒的时候,对自己的过去有深深的忌讳。因此,如果老师以轻蔑或憎恶的口吻翻旧帐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一次,一位后进生损坏学校公物被通报批评,学校领导便在全校师生面前数落他的丑事。后来他又接二连三违反学校纪律。我后来找他谈心,他十分生气地说:“领导和老师老是批评我,挖苦我,以为我是一个永远不会变好的学生……”通过谈话后得知,感到领导太伤了他的自尊心了,于是主动找他谈心并代领导向他道歉。从此这个学生逐渐地变了,后来成为尊师守纪的好学生.
第三,不可轻率地下结论。作为老师,对学校发生的每件事,都要全面了解,冷静处理。如果不冷静,动不动就呵斥学生,甚至满口污言秽语,其实是在撕裂一颗颗雅嫩的心,完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记得有一个学生,他学习成绩很差,课内常违反纪律,课外常打电子游戏。一次在检查夜检查时,我发现他和几个同学在漆黑的路上拳来脚去,不按时休息。隔天,我将他叫到办公室,指着他的额角,斥他是个流氓头,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却昂起头,咬着牙不说一句话,甚至流露出反抗情绪。


他的样子使我震动很大,感触很深:学生染上了不良习气,尚未根深蒂固,教师就言过其实地下结论,势必会触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萌动抵抗情绪,或者自暴自弃。这对转变“学困生”是多么不利啊!
        第四,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体罚学生。教师在教育学生纠正错误行为时,如施行体罚手段,往往会引起学生及家长的不满,在学校、社会、学生、家庭中造成极不良的影响,有时甚至还会闹出大事来。同时,不体罚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规定的。记得有位同学,他个子大,常逞强,经常欺负小同学,老师常常罚站也无济于事。一天上午,预备铃刚响过,他就在教室里和另一个同学打成一团……我一见,火冒三丈,“你又在闹事!”恨不得揍他一顿,但手刚伸出去又缩了回来。我想,对于这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打他么,只能增加抵抗情绪。因此,我抑制心头的怒火,让他坐到原位上,然后在黑板上写上“负荆请罪”这个成语,讲了这个成语的故事,同时把它引到刚才吵架的事上。我说,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原来他知道蔺相如能从赵国的大局出发,善于忍让。如果你们有一方能顾及大局,讲点文明礼貌,善于忍让,另一方想吵架也没办法了。结果,在同学们的嘻笑声中,刚才还势头十足的这位同学,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后来,我又常跟他谈一些浅显易懂的为人处事之道,使他变得讲道理了,甚至做起好事来。一次,班里的一位同学脚受伤,不能到校学习,他就天天护送,从不间断,长达二周之久。受到师生们的称赞。
        三、创造条件使学生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
        培养“学困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他们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则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困生”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如:好学生一遍做对了题目要表扬,“学困生”经过订正才做对的,也要表扬、鼓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地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                                                                                    四、科学评价,体现个性差异,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自信心就会增强。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在衡量他们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不能和好学生相比,因为有些“学困生”根本无法达到优秀的成绩,只能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拿现在的成绩与原来的成绩比。如这次考试比上次多了5分,就要表扬,使其认识到有努力就有进步,同时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在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培养学生自信心理,是帮助学生脱“困”的最好方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爱之深,求之切,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要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育,就应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保持一种安定平静的情绪,正如平稳的纸上才能写出端正俊逸的文字一样,美好的心灵才能记下谆谆的教诲,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