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训练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王琼
[导读] 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在于让幼儿对于音乐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能够通过音乐的节奏中的快慢强弱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情绪,提高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王琼  
        四川省西充县示范幼儿园  637200
        摘要: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在于让幼儿对于音乐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能够通过音乐的节奏中的快慢强弱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情绪,提高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帮助孩子们通过音乐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强知识技能。基于此,本文将从聆听感知、系统训练、实践活动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于提升节奏训练效果,促进幼儿音乐学习。
        关键词:幼儿教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是培养孩子们音乐素质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主要元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通过节奏的练习,不仅能让孩子们明白音乐的原理,也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进一步感知音乐的情绪。幼儿之所以要学习节奏的感知,是因为幼儿在熟知节奏之后才能更好的对歌曲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形成良好的节奏感是形成乐理理解和感知的条件和基础。在于培养幼儿内心的节奏感。同样幼儿在认真感知节奏之后,对于歌曲能够快速地熟悉和进一步的掌握。幼儿在歌唱跳舞以及演奏乐器的过程当中,首先面对的就是节奏训练。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当帮助幼儿将较为抽象的音乐符号和较为难懂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处理。
        一、通过聆听感知理解歌曲
        在进行节奏训练之前,我们应当让孩子们对音乐中的节奏能够有所感知。并且能够试着自己学会打节奏,将聆听音乐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音乐有长有短,而对于长时间的音乐幼儿通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且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训练孩子们聆听感知的过程也是训练他们注意力能够快速且长时间集中的过程。
        聆听的训练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音乐开始,例如《两只老虎》让孩子们在课上再次聆听这首儿歌,并且尝试用拍手拍腿拍肩或是跺脚的不同动作来表达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在最开始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来打节拍。之后再进行第二首儿歌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先自己尝试用拍手的方式来表达出音乐的节奏。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自我创造,如利用舞蹈动作或是不同的手势进行表达。提高孩子们的动作协调能力,也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于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再次让幼儿回到学习的儿歌上,例如《两只老虎》的聆听中,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带入到歌曲当中,进行感知和歌唱。老师也可以鼓励幼儿进行歌词的创作,带入到同样的曲目当中,看看相同的节拍,如果遇上不同字数的歌词,唱起来会有什么不同。幼儿进行自我的感知,提高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通过系统训练学习歌曲
        在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和不同的音乐结合进行感知之后,教师就应当让幼儿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及乐谱知识,让幼儿能够明白乐谱当中的节奏。那么幼儿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歌曲,更多的是提高幼儿的音乐知识,让他们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并非是被动的学习。
        首先应当从最基础的儿歌开始,比如《数鸭子》,《两只老虎》,《小蝌蚪》,《外婆桥》等这样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歌曲。让幼儿首先能够明白什么叫做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例如教师向幼儿提问:“一首歌的谱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幼儿就回答:“标题节拍以及歌词和歌词上的乐谱。”有的幼儿会问:“那老师,什么叫做四二拍?”幼儿的主动提问表现了,他们愿意通过乐谱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教师也应当对于幼儿的提问进行积极的回答。但是乐谱的知识较为抽象,幼儿理解起来会相对较困难。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师应当将音符节拍等抽象的音乐知识进行趣味性的转化,变得更为简单易懂。例如,让幼儿明白两种不同节奏的特点,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第1个是表示走,第2个是表示跑,所以第2个节奏会比第1个节奏更快。也可以表现为第1个是秒针走动的声音,第一大第2个表达的是马蹄声哒哒哒。运用拟声词便于幼儿记忆和理解,并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鲜明地表达出节拍的长短快慢,为了突出读音的形象,做到朗朗上口,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三、通过实践活动创作歌曲
        应当让幼儿能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和再次创作的能力,在音乐节奏当中能够快乐的成长。
        可以让全班幼儿共同选出一首歌曲,进行舞台剧的排演。利用自己学习到的音符节奏来感受不同的音乐节奏,让幼儿能够通过故事内容进行分组编排。老师讲故事,幼儿头戴不同角色,并标有不同的音符名称帽子,进行表演。例如:可以将人物划分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让幼儿在演舞台剧时能够通过走跑跳三个动作来进行三种音符的区分,并且在说话时能够进行音符及教师值的区分,哪个长些哪个短些。在理解角色和速度变化的基础上老师再次进行节奏的编排,让幼儿能够根据音乐的实质去感受不同音符的长度,进一步感受到音乐节奏的不同特点。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不同的方式让幼儿进行节奏的训练,始终让幼儿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静心,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感知能力,对于幼儿今后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并且能够培养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不断促进他们的全面审美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洁怡.浅谈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运用[J].儿童发展研究. 2012(03)
        [2]纪佩汝.节奏乐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