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
北京市八一学校 100090
摘要:在青春的懵懂时期,初中学生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为了能够确保班级的精细化管理的有序开展,教师必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学习实践引起充分的重视。作为班主任需要能够传达到精细化管理的具体理念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脚步,配合班级的工作展开来参与活动。本文将针对初中班主任精细化管理的开展内容展开综合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人士提供一定的有效意见。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精细化管理;策略应用;教学方式
引言:
对于精细化管理来说,其来源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文化,也是目前社会分工精细化发展在管理领域的一种具体应用和体现,这在企业当中是非常常见的。而对于初中班级的精细化管理来说,却仍然处于应用的起步阶段,其主要是建立在常规班级管理的基础之上,针对班级管理的深度进行不断拓展,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使得各项责任都能够落实到环节中,保证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一、存在问题
对于初中的班级管理来说,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诸多困境,为了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引起充分的重视,确保班级氛围始终保持和谐上进的状态。从精细化的角度来说,为了能够让班级管理呈现出自动化程序化以及责任化的状态,我们必须针对以下问题来进行解决:
首先,由于小升初衔接阶段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时候会受到学生自身习性与学习习惯的影响,难以将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规范条例进行有效落实,很多时候这一部分的内容也让许多教师陷入了困境。
其次,针对精细化管理,还是要将班主任作为管理主体。但是由于班主任的精力有限,再加上学生管理组织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微小,所以很多班主任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很难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
最后,针对班主任的管理意识和方式应用,都需要进一步的展开深入,还要将班级管理的具体任务做好,量化使得目标能够实现综合发展,让学生的行为与情感方面进行有效的配合,确保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而不是将学生视为没有情感和思想的机器,使得班级管理的内容机制是出现失衡的状态。
二、具体应用
(一)规范制度
针对规范制度的构建,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要让班主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接纳新的要求,如果存在学生无法适应的状态,就要做好对应的心理辅导的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实现角色的转换。其次,充分利用班会和班级活动的机会。了解到哪些是不符合行为规范的内容,让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的成长目标有个基本的概念。最后,当时我们要重视班级内部监督机制与考评机制的建设,对于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大进步的学生,必须给予及时的鼓励,确保所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都能够与老师实现有效交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二)班级组织
针对班级组织的建设必须重视的是班干部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班干部本身对班主任工作的落实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首先,针对班干部的评选,始终都要坚持应用民主公平合理的选举任命机制,确保班级干部在日常活动当中能够具备较强的领导力,进一步的分担整体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向教师反馈其他学生近期的学习成长状况,让教师对于大家的学习发展与心理情况有综合的认知与了解。其次班主任自身也要对班干部与班委会做到充分的监督与管理,让班干部能够在管理过程中寻找到自己所用方法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一步的促进完善的班干部管理制度的形成,确保班干部管理工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管理意识
对于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内容的展开,班主任率先就要让自己的精细化管理意识或者相应的生活,针对成就的管理理念和过时的管理手段做好剔除,将先进的管理意识融入初中班级的具体管理工作当中,进一步增强日常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使得班级始终呈现出热爱学习、合理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氛围。首先,班主任要重视自身的榜样力量,能够在学生的面前展示出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各种优秀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就在于向学生展现责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重视对于自身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对班级内部的建设引起充分的重视,分担自身的工作管理工作,进一步的提升整体的效率水平。促进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保证自身精力的充沛。
三、结束语
对于初中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依靠班主任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达成的一种理想状态,从我们目前分析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可以看出,针对精细化管理,在初中班级当中的应用必须引起各方的充分重视,确保初中班级能够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更加具有规范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式,能够全面提升班级整体的管理效果,进一步的细化理念的输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升级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华荣,孙慧.浅析初中班主任立德树人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教师,2019(S2):172.
[2]王振海,赵春花.精细化管理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