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喜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安师大附属新芜学校 241100
摘要: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来教学,注重“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笔者结合初中统编历史教材教学,从整合历史教材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三个途径,尝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以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向初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容忽视。发挥历史学科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天然优势,并以此为切入点,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学理依据
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来教学,注重“立德树人”、德才兼备,是一种全新的、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标要求,就是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学理依据。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体现在历史学科课标的明确要求,即“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正蕴含了文化自信的培育思想,在具体实践中要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予以落实。知识目标要求初中生理解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初中生提高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和收集、筛选文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初中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此,历史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一步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不仅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也是家国情怀的涵养,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
二、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实现路径
1. 整合历史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传授着历史知识,而且担负着思想教育的职能。研读初中历史教科书,不难发现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文化教育资源。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涉及的传统文化比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抗争史中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建国以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此可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为主体,共同构成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选取,不仅体现了对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视,并且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出蕴含有文化自信培育理念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历史教师可尝试以“丝绸之路”文明作为本课的主线,围绕这个主题梳理知识的脉络,将课本三个子目加以整合并形成“开辟——交流——管理——继承”的框架:带领学生在“开辟”篇章中学习张骞通西域开拓进取的个人精神;在“交流”篇章中欣赏“丝绸之路”畅通后中外交流产生的物质文明;在“管理”篇章中感受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继承”篇章中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进宏伟,以此来唤醒青少年内心萌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2.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在稳固提升。“一个国家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便是如何传承与保持具有本国文化的品性,而中国的品行正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历史学科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功能都表明,要想完成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教学。身为历史教师,需要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渗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学习,围绕“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探究的需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史料,抑或是提供相关文字史料,让学生思考讨论“丝绸之路”开辟后中西方交流的文明成果,并选出学生代表总结回答。这样根植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汉朝时期丰富的物质文明和辉煌的外交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在坚持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历史课外活动同样可以借助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带给学生全新的历史体验。通过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教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资料收集、活动组织中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历史的趣味。
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信息,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交流分享,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第二,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的比赛,培养学生读图学史能力的同时领略“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精髓,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一步感受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
除此之外,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也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的活动,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班级可以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通过开展历史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