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向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董定奇
[导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董定奇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来龙小学 636090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打破原有的常规教学模式,立足新理念,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开展阅读教学。只有这样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才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文章也将深入剖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核心素养理解,探析语文阅读教学新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对策
        在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就必须通过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落实[1]。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是培养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探析阅读教学新方向,这样才能够迎合教育发展要求,建构新式语文阅读课堂。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上的具体化,它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发展[2]。其具体构成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治理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
运用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
(2)思维发展与提升:新课标提出,要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
根据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实现自身批判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该素养是指学生在文本品读与赏析的过程中逐渐形
成的语言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品质和能力,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内涵美的理解与感受;
(4)文化传承与理解:该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成为
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继承者、弘扬者,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向探析
    那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理解,确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呢?教师可以针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如下四个角度入手:
1、重视阅读积累,增强语言素材,注重语言建构运用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无数的文字组合而成,他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
事,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绝美的画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近距离的接触这些语言文字,对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获得了新的理解[3]。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中立足阅读,抓住文字,引导学生进行文字探究,增强学生的语言素材,实现学生语言建构运用能力地培养。
        (1)加深文字运用理解:小学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之所以被称作,“美文”。是因为文章的语言选择与运用上充满艺术色彩,需要学生加以认识。教师可以立足阅读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针对教学,让学生认识语言的奇妙。
    如在学习《少年闰土》时,作者描写闰土的动作,写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作者用最直接的语言,抓住了动作重点,进行人物形象刻画,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其语言描写的特点,建构语言认知。
        (2)积累语言支撑运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文素材本”,让学生将阅读过程中所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在阅读本上。在时常翻阅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2、立足阅读理解,精心提出问题,强化学生思维发展
阅读并不仅仅是看、读,更是思、品。有效的阅读,要让学生洞悉作者的意
思、明白文章的主旨、清楚文章的脉络,并且能够学习阅读文本中的知识。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可以说,阅读是学生边读、边思的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活动,精心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达到深层次阅读的目的,强化学生思维素养的发展。
        语文课堂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重要方法。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深思。


        如在学习《穷人》时,教师可以基于文章的重难点,循序渐进的提出如下阅读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文章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却“穷”意浓浓,为什么?
        (2)桑娜一家穷,但他们自暴自弃、顺应“穷”了吗?他们家是什么样的?
        (3)文章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桑娜的描写,表现了桑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个问题具有极强的思考价值,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
3、创设阅读情境,深化教学效果,推动审美鉴赏创造
语言文字极具美感,它能够用语言的魅力,刻画环境美、人物美、情感美。
当学生深入阅读每一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对美的享受。为了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让学生真正的感知美,并且在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美的理解与表达。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原本文章中不突出的美,变得更突出、更立体、更直观、更全面。这样很容易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也能够有效提升。
        如在学习《丁香结》时,作者用语言刻画了一个生动、形象,充满美学色彩的丁香花画面。它对丁香的形象、自己对丁香的感受,在学生面前展示了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丁香画面。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为学生直接展示丁香花各种各样的图画与姿态,让学生在直接细节观看中品味作者的语言描述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美、丁香花的形象美,进而品味作者在最后主题升华的情感美。
        再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开展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就阅读主题,联系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点滴的美,做阅读补充。如在学习《秋天的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唤醒记忆,思考自己对秋天的美的认知,从而找准现实与文字之间的关联,加深对文本美的感知与理解。
4、做好阅读补充,开展课外活动,实现文化传承理解
语文课堂本身就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功能,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实际上
就是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承的过程[4]。因此,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殊功能,立足语文课堂,做教学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实现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如在学习《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利用互联网进行为学生展
示讲解长征的背景、原因,以及分享长征的故事,传递长征精神。这样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世界,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当然,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将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为了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第二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在传统节日时,开展“诵古诗”、“讲历史”、“说经典”等语文活动。
        再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学生对课内阅读的补充,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提供给学生科学的阅读书目,如《屋顶上的小孩》、《海底两万里》、《海蒂》等,同时联系学生家长,进行教学合作,让家长进行学生课外阅读的陪伴与监督。这样能够让学生们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能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实现有效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够基于多姿多彩的阅读活动得到有效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取得更为突出的语文教学效果。就应当深化教学认识,理解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样才能够打造精彩语文阅读课堂,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同时实现阅读课堂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石来恩.基于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24):163-163.
        [2]姜成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亚太教育,2020(11):22-23.
        [3]邹桂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0(25):45-46.
        [4]何梅霞.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苑教育,2020(15):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