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庆港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七中学 256505
面对当今社会存在唯分数论现状,不由想起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关键几步,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没有岔道的,譬如:学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你的一个时期,甚至是一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上——道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渗透的核心,可见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足语文教学,从来不能忘记自己身上担的责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的责任,实现真正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一、从学生写作中寻找德育渗透的突破口——于笔端润物细无声。
创设情境,常态化训练渗透。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积极激发学生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与思考中的真善美、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借助作文和随笔这两种形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大多学生在写作时总是要揣摩老师的心思,不敢说真话,不敢流露真情,比如我让截取学生成绩出来的那一刻的片段,结合毕业年级的心态写一段心理描写,收上来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考砸了受训斥,不论多苦多累都要为考上理想的学校努力拼搏。并不是这样的话就不真实,而是明显看到有些同学矫揉造作、言不由衷。调动学生激励方法,卸下心理包袱,勇敢大声地说出心里话,“吾手写吾心”,于是就有了一篇这样的文章《成绩出来的那一刻》:上帝啊,我的语文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离不及格只差那短短的一步之遥了。这个成绩是空前的,可不知道是不是绝后的。…………小小的考试透露出我内心的那一份自满,那一份狂傲。让我知道自己在众人之中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堪一击!这也算是对我一个小小的惩戒吧,为我敲响了警钟,也提前给我打上了预防针。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失败也许是成功的前兆。一次成功也证明不了什么,它终究要成为历史。我们不可能未卜先知,只能凭着自己的那一份付出,去期待丰硕的收获!(片段)
根据学生作文中反映的情况,时不时地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教育,树立学生自信自强乐观的思想品格。
二、关注探讨社会热点,引入社会新闻针对性读写训练。
作文不想提供给学生陈词滥调的写烂了的材料,而是及时引入一些新近发生的生活事件或者与学生有关的社会新闻让学生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然后作文。过这些媒介了解社会,感悟生活。这其中也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一些负面信息,甚至有些学生会把它们用放大镜放大,进而影响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
在平时的课前五分钟演讲、随笔和练笔中,我会适时地选择一个热点话题让同学们先展开讨论,然后再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当见义勇为者被法院定案为罪犯,当眼见被雨水淋湿的人民币无人敢拾起,当被两辆汽车碾压致死的小月月无人伸手援助时,同学们先是愕然,然后是激烈的谴责声充斥着教室,并将这谴责之声化为铿锵有力的文字。
我想:文以载道,真正的好文章就是发于真情,书写真意,这样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也在写作中渗透了德育。所以,我经常进行这样的作文训练,不光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利用好教材在学习鉴赏中,时自然写作融入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均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能够渗透若干方面的德育内容;同一德育内容,又可以在不同的课文中体现。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美德, 不仅是智育的有力凭借,更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和美育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民族美德的效能,让学生接受它美的熏陶,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进行多方面的德育引导。
如通过对祖国自然景观的歌颂的《黄河颂》,对人文景观进行描绘的《安塞腰鼓》,表现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等,学生通过学习该类篇目,能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秋天的怀念》《背影》则能通过名家们的亲历真情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珍贵与动人之处。利用国家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渴盼国家统一死不瞑目的陆游,有宁可在寒天雪地牧羊而不屈膝投降匈奴的苏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情怀,进行德育渗透。在这些课文篇目中,作者表达的主题,感情的倾向,潜在的价值观表达,都是德育渗透的优良素材。
语文德育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更要紧抓语文教材,吃透课本篇目,多思考多实践,做到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精神传扬,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我尝试着在每一模块设计了这样一些活动:七年级以记叙性话题训练为主,如我校就开展“我的好老师”演讲比赛,鼓励同学以演讲的形式讲述与老师之间的故事。既增强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又弘扬了尊师爱师的美德。开展了一些征文写作比赛,在写作课上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当时社会的热点视频《面馆里的感人一幕》,央视公益广告《他忘记了一切,但没有忘记爱你》等,训练学生的叙事写作能力的同时,又渗透社会正能量,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启迪。八年级以说明性话题训练为主,在课堂上学生介绍家乡的景点或者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建筑,不仅能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九年级以议论性话题训练为主,并结合教材进行社会热点话题辩论比赛课前查找相关资料,知人论世;课上进入作品探讨,诵读涵咏;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学有所展,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充实自己,关注实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如语文老师在进行班会教育时课带领学生观看视频,进行德育渗透。在课堂上与八年级的学生分享过微博、抖音、快手原创的关于 “最美逆行”的故事,大山里的教育——师资匮乏的山村学校里只有一位由退伍军人担任的老师,也只有八个学生。但他们依然坚持着,只为走出大山。视频的最后,随着山村学校教学房前的简陋国旗的升起,班里的同学也陷入了深沉的思考当中。也分享过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的片段《一个女警察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借助这位女警所讲述的震惊中外的中国留美学生虐待同学案等故事,进行中学生要交益友,交诤友等价值观渗透。这些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组成部分。
巧妙地德育渗透就是把内容、活动、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学生心灵,完成德育、智育的双重任务,,把握渗透时机和方法,从教材、写作、实践课等多方面寻找教育契机,用自身积极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文关怀去激发学生人文情怀,以情促情,以情感情,凸现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与成长,达到较佳的育智和育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