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西安工业大学 710032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在各阶段人的人才培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从立德树人、课程目标、教材编订、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设想,力图为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
一、引言
自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观念后,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引起了全世界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我国也开始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大学阶段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专业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课程体系构建,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构建培养合格的国际化人才的课程体系。
二、核心素养理念与课程体系的融合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融合逐渐演化出三种模式,具体为整体嵌入型、部分融合型以及整合型。整体嵌入型以芬兰为代表,属于自上而下的指导模式,先建立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然后把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素养框架整个嵌入课程体系之中。在该模式下,核心素养对课程构建发挥着整体指导作用,各个学科的设置、教学与评价均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其合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部分融合型则以美国为代表,在该模式中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之间彼此独立存在,此种模式从部分学科入手,直接将核心素养的落实推进到教育领域的学科层面,以部分学科为切入点,将核心素养的全部或部分指标融入其课程标准中去,并积极丰富学习内容、探求实施途径和完善评价指标。第三种模式为整合型模式,该模式对现有课程主要采用部分融合型模式,对新建构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则主要采用个别生成型模式,从而形成培养核心素养的整合型思路。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兴课程也不断涌现,尤其是跨学科课程,这些课程对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指标的关注,能够与时俱进,满足新世纪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对于帮助教育适应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 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设想
课程体系的构建会涉及包括立德树人、课程目标、教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授课教师等等诸多方面。
1. 爱国情怀,是构建核心素养理念下每门课程的根本。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为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特别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学生的“爱国心”不强,很容易偏离最初的培养目标,其结果则可能被其他国家大量占用,培养的学生也可能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甚至敌人,因而在培养学生时必须首先明确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这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文化品格并不冲突,恰恰相反,只有将传统文化品格与国际化文化品格相对比,做好学生的爱国教育,才能让学生寻找到国际化发展的根源,让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国际化文化品格构建中得以凸显。爱国教育不可少,文化自信不可无,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国际化文化品格培养环节的根本。
2.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的重构
课程设计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也是如此,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是沟通核心素养与课程的桥梁。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在深刻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明确该课程在核心素养实现方面的独特价值和贡献,并实现该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每门课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与核心素养融合的模式,重新制定课程目标,将其作为课程实施的蓝本,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3.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编订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承载学习内容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达成要依托对教材内容的教学来完成;另一方面,教材也会引导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教材中的问题设计,内容量多少,呈现形式等都会对教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各国核心素养与课程的不断深入融合,组织创编和修订体现核心素养指导下的系列教材成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因此,重新编订各课程的教材势在必行。
4.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与实施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每一门课程或者每一个学习领域只体现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核心素养,而非所有的核心素养,开设的所有课程能够覆盖实现所有的核心素养,但又不是一对一这种单一的对应模式。同时“国际观”的培养应贯穿课程体系的始终。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国际观体现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知识体系。在任何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将跨文化知识和国际合作理念融入到现有课程体系之中,从而树立学生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的开放性视野。在高校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中应设立全校性的国际化导向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专业课应重点体现本专业的国际先进知识、技能,把国际化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专业素养。
课程实施是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从宏观来看,“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学生角色的变化等”;从微观来看, “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和基本途径”。鉴于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也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以考虑,从而使课程能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采取适当的核心素养融合模式,切实贯彻核心素养的理念。
5.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就是要评价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程实施是否实现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如何有效地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检测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度意义重大,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努力的方向。除了以上提到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结果(课程实施结果)评价外,也应加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及对授课教师的评价。
6.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发展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容易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上,而忽略了教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能动作用。然而,教师是整个课程体系中最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无论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如何在教材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缺乏教师这个关键角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将流于空谈。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各方面会影响其对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影响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直接决定了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对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014-04-16).http: / /www.moe.edu.cn/public-files / business / htmlfiles / moe / s7054 /201404 /167226.html.
[2]杨红英,林丽.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2) .
[3]汤修元.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 .
[4]许祎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_基本模式_国际经验及启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 .
[5]解建团,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4).
本文为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陕西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0Z17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