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独立院校大学生选课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8期   作者:余乐 于倩倩
[导读] 大学生选课难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困扰学生的正常生活。为纾解这一难题
        余乐   于倩倩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100)

        摘要:大学生选课难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困扰学生的正常生活。为纾解这一难题,本文以某所独立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年级与选课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选课有困难与选课工作等呈负相关等结果,找出存在课程供需矛盾、教学管理水平欠缺、学生认知偏差等原因,并提出相应构想。
        关键词:大学生选课;独立院校;课程;教学管理

        互联网带动高校管理信息化,给高校选课工作带来便利。但实际上选课问题一直是大学生的频繁吐槽点。尽管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前做好选课准备,也仍存在不少学生凌晨抢课、选不上课、自由选择余地小等现象。加之高校教学改革大背景下,教学管理直接决定教学改革水平,而选课管理又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则解决大学生选课难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以某所独立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了解当前大学生的选课现状,从现状中析出选课难的本质原因。
一、调查结论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研究法,通过设置15个选择题(其中13个单选、2个多选),1个开放式问题,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随机调查。目前共收回有效问卷377份,采用在线SPSS数据分析软件SPSSAU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态度类题目的信度系数值为0.758,说明满意度的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进一步分析后,得出以下几点结果。
        (一)基本信息
        调查数据中,调查对象就读年级所占比例为:大一占2.92%,大二占57.82%,大三占30.5%,大四占8.75%,可见样本集中在大二、大三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过3次及以上的选课经历,对选课工作较为熟悉,能够客观反应现状,符合本次调查需求;从专业看,主要以人文社科为主,占43.77%,其次是理工科27.32%,经管类23.61%,基本覆盖大部分专业;有考研打算的有66.05%,转专业学生占总体的10.34%,这两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目前转专业学生退补选课次数较多,考研学生对课程选择有更高要求。
        (二)相关性数据分析
        1.年级与选课工作、教学管理人员满意度呈正相关,考研打算与教学管理人员满意度呈正相关
        目前选课工作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对选课工作的满意度能直观反映该项工作开展的好与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对选课工作的总体评价中,非常满意占14.85%、比较满意占58.62%,说不好占20.95%,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5.57%。可见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的选课工作是持满意态度,不满意的仍是少数,也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院的选课工作开展良好,基本上做到了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选课条件,为学分制的实施奠定了管理基础。
        教学管理人员是选课工作执行者,搭建起选课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直接与学生交流,推进选课工作的落实。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态度直接关乎选课工作是否顺利执行。通过数据显示,学生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良好,满意程度为77.18%,不认识占20.95%,不满意为1.86%,其中满意程度与对选课工作的满意度持平,甚至略优,可见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其态度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选课工作执行的好坏。
        选课系统也就是高校教务系统,是选课工作的信息平台,体现着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水平,既需要满足教师、管理人员等的教学管理需求,还需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在如此重大的需求下,选课系统也是高校管理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系统。每一个功能的使用都需要流程,选课也如此。学生作为使用主体之一,一旦掌握了选课流程,选课时也就会更顺利。据调查,学生对选课系统的流程熟悉度为88.06%、说不好为8.75%、不熟悉为3.18%,可以说明学生整体上已经熟知学校的选课流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文本文件,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培养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1]。具体来讲就是教学指导计划,它明确了学生所在专业所开设的全部课程,是学院开课、学生选课的最重要的依据。此次调查中,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熟悉程度是62.86%,不熟悉是15.91%,说不好是21.22%,可以说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熟悉程度不高,有待提升的空间。
        通过对性别、年级、考研打算、转专业分别分析与以上两项满意度、两项熟悉度的相关性,分析出年级与选课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P值均小于0.01,相关系数值大于0,考研打算与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P值小于0.05,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故可以得出年级与选课工作、教学管理人员满意度呈正相关、考研打算与教学管理人员满意度呈正相关。
        2.选课困难与选课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与选课系统流程及人才培养方案熟悉度呈负相关
        据了解,有68.97%的学生在选课上遇到困难,其中学生认为的困难有:课程人数限制占82.23%,选课系统不稳定占45.09%,不熟悉选课流程占16.45%,其他占8.75%。在本学期,有31.7%的学生去教务办寻求过帮助,其中去过3次以上的学生有21人,占5.57%。同时,学生认为最难选上的课程是大学体育课,占38.73,公共选修课占28.65%,专业选修课占22.81%。可以说,在目前选课管理较为规范的前提下,多半以上的学生仍存在选课上的困难,需要管理人员提供帮助,同时困难集中在课程选课名额上,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选课需求过多,而课程开设较少,尤其是选修课,造成供需矛盾。


        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选课工作满意度,教学管理人员满意度,选课系统流程熟悉度,人才培养方案熟悉度分别和选课有困难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性别、年级、考研打算、转专业为变量,分别分析与以上四项满意度、熟悉度的相关性,分析出年级与选课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P值均小于0.01,相关系数值大于0,考研打算与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P值小于0.05,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故可以得出年级与选课工作、教学管理人员满意度呈正相关、考研打算与教学管理人员满意度呈正相关。
        3.学生以自行选课为主,选课主要参考教学计划安排及兴趣爱好,考试通过率超过半数以上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执行,各大高校把课程的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管理者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系统进行课程选课。据调查,自行选课的学生占92.31%,同伴帮选为4.24%,教学管理人员帮选为2.39%,其他为1.06%,由此可见,学生的选课方式符合目前高校的管理方式,是学生选课自主权的体现,也是高校学分制的全面落实。
        与此同时,通过调查得出,学生选课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教学计划安排,占83.55%;第二是自身兴趣爱好,占78.25%;第三是考试通过率,占56.5%,之后依次是同伴影响、任课教师态度、考试形式,其他。从数据中及学生访谈中得知,学生选课优先参照人才培养方案,在学院的指导下选课,同时在选修课上,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但是在选课过程中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功利性强,在选修课上优选考试通过率高的课程。
        二、大学生选课难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目前该校的选课工作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对选课工作、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基本满意,忧的是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课程供需矛盾,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步转向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课程设置具有滞后性,难以及时应对社会的需求,开设的课程有限。这种大背景下,学院开设的课程选课名额有限,学生选课时又选不上课,就出现了课程的供需矛盾。
        课程供需矛盾表现在:一方面,课程设置仍由师资决定,场地设备缺乏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尤其是选修课程上,课程设置基本维持原状。访谈某老师说“绝大多数老师只上自己能上的课程,也就只能开设这几门选修课。”也就是因人设课现象存在。针对抢课最集中的体育课,它的开设不仅仅需要师资,也需要场地设施。某教管人员提到:由于学校场馆没建好,只能在走廊等地方上课,没法开设更多的体育课程。针对选课名额问题,因为学生的自由选择权主要体现在选修课上,当选修课开设不足时,会面临两个难题:学生不得不选某些课;想选的课程人数有限,造成不少学生建议“学校课程最好不限名额,每次被踢出,心里总是不舒服”。另一方面,学生的需求个性化。现在学生自主意识强,对课程设置有明确的需求。比如英语课,学生为了考研,就想要开设专门针对考研性质的英语课,有学生为了学习英语口语,就想要开设提升口语能力的课程。而这些并非由学生需求所决定。所以,目前的突出现状是,课程开设与学生个性化需求难完全匹配,学生没课可选,这是学生对选课不满意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管理水平有所欠缺
        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选课体验,影响学生对选课工作的满意度。根据调查显示,学生的选课困难与选课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与选课系统流程及人才培养方案熟悉度呈负相关。这个结果意味着选课工作中的任何一环的提升,都会降低学生的选课困难程度,缓解学生选课难问题。为此这个结果也凸显出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
        目前,在国内任何一所高校,选课制度都已成熟,具体到从初选到补选再到退选等环节,有一套完善的选课指导程序。但执行过程中,几个原因造成教学管理水平仍需提升:第一,教学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对选课流程不了解,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也难以捕捉到学生的考研意愿信号;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培训工作未完全到位,学生对课程设置不熟悉;第三,选课系统缺乏专业人员维护,选课时服务器不稳定,造成学生选课花费时间长,选课体验感差。
        (三)学生认知偏差,功利性较强
        从调查结果看,影响学生选课因素排名前三的是教学计划安排、自身兴趣爱好、考试通过率。为此,学生选课整体上是按照学院计划安排选课,兼顾自身兴趣爱好。但考试通过率的考虑因素远高于任课教师、考试形式、课程内容等,足以说明学生满足课程需求后更偏向看重考试的通过率。
        课程选择是一个连续的决策过程,即学生对多种类型选课信息进行权衡的过程[2]。选课的选择权在学生手中,意味着学生要为选课做衡量。而如何做衡量,表面上看是做选择,本质上看是学生自我认知的体现。访谈某老师提到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容易通过的选修课,反而那些对学生要求高,作业多,考试分数不高的任课老师的课程选的人少。
        的确在现实中考试分数是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更为倾向可以拿高分的课程。有学生提到有些课程不需要考试,只需要上交论文,老师给的分数也高,所以选的人也多,毕竟以后出国留学的成绩单也好看一点。可见学生在做决策时,仍存在明显的功利性意识。
        
三、优化大学生选课工作的构想
        根据调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现提出几点建议来改善当下大学生选课难的现状,优化选课管理工作,提升大学生的选课体验。首先,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依据目前社会发展需求,保留基础性的课程,丰富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引导鼓励教师多开设应用性强的课程,适当邀请与学科相关的实践性人才来校讲课,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丰富课程类型,在提升学校软件资源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硬件上的建设。其次,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做好教务系统维护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工作,建立一支稳定性高、服务性强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其中通过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育人理念来促进学生考研意愿。最后,加强课堂教学的教育引导,多方位引导学生意识到课程是充实自身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仅仅非获取学分、取得高分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5):98-101.
[2] 南京师范大学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9-26.
作者简介:余乐、于倩倩,浙江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基金项目:独立院校大学生选课现状调查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ZC303019029,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2018年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