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玲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镇江 212002
【摘要】职业教育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新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本文对职业素养的内涵、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职业素养、素养课程、校企合作
在挑战与机会并存的就业形势下,作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但在强调团队合作和竞争共赢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员工的职业素养也愈来愈被用人单位注重。职业素养已是高职学生所必备的基础,更成为高职生进人企业的“金钥匙”。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目标。然而,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大都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体制,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因此,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何为职业素养?
对职业素养的内涵解释,众说纷纭。中国知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此定义言简意赅,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定,是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基础上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综合品质。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五个方面中,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也是职业学校一直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这四者则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恰恰也是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内容,但这四者也正成为当今企业衡量、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许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开设各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需求与学校培育之间存在差异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职业素养是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错把职业素养与品德教育混为一谈。对于企业而言,职工仅有热情和敬业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即自我管理、不断进步的管理方法,这才是职业素养真正的要求。目前,“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实验、实训、实习与就业能紧密地同企业结合在一起的高职院校寥寥无几。
(二)职业素养培育方式不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的学校把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当作职业素养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但大多是教师自发开设的选修课,学生受益面有限。
(三)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模糊
虽然大多数学生知道职业素养这一概念,但真正了解的程度并不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认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至于工作之后的长远发展,他们考虑甚少。这一问题让我们更加深刻得认识到,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认知亟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策略
既然职业素养关乎一个职业人职业生涯的成败,那么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切实可行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之在毕业后与社会、企业实现完美对接,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教师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首要条件
绝大多数职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一般,思想道德素质也相对偏低,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亟待纠正和提高。因此,职校老师任重而道远。
古人云:“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可见,有德且德高方能为人师。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只有品德高尚的老师才会感化、培育出具有同样品德的学生。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应该加大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比例。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教师不仅可以完善自身,还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以自身的实际经历对学生进行传授。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资深员工来学校和教师、学生进行座谈交流等形式,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专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是显性部分,代表人表层的知识、技能等,占整个部分的1/8;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是隐性部分,占整体冰山的7/8,代表人的品质、动机、态度等。显性部分比较容易看到和测量到,譬如高职生的专业技能等,是通过努力较易达到的目标,而隐性部分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也是高职生将来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关键。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中举足轻重的教学内容。
一般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课程,并以此作为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并不全面。职业素养课程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要针对目前高职生的整体素质现状。
职业素养教程既要有详细的培养方案,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理解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全面理解。职业素养教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时间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踏实能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以及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的精神。
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职业岗位对课程、职业素养的要求,建立突出工作过程和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向导作用。
(三)校企联手加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设
实习是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踏入企业前最重要的一站。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手段,更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在实习过程中,要与企业密切配合沟通,适时追踪调查,对学生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或工作中有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职业基本素质的表现及时掌握,做到校企的深度交流。
学生在企业实习中,体验了企业生产全过程,感受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了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强化了遵守时间、遵守纪律等意识,为他们进入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立品牌效应,树立精神标杆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会有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专业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职校可以把他们作为本校的品牌学生,为学生树立精神标杆。对于这些高质量的品牌学生,学校应该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他们进行追踪报道,把他们请回学校,通过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成为学生的楷模。
同时,高职院校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职业,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奠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
实践证明,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对未来的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对于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养才是首位,只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职业素养,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步,这也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素质需求。每所高职院校都应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社会的完美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2):17-19。
[2]苏蔷、韩萍,浅谈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2012年第11期104-105
[3]陈丽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探析,教育与职业[J],2019(000)006
作者简介:王锐玲,女,汉,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学高级,本科,单位:江苏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