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燕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那霍镇三渡小学,525429
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的教学需要注重方法,同时,教学目标也非常重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任务增加了新的内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还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传统文化融合
1 创设良好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加速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这也是传统文化渗透的基础。有一些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存在偏见,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古诗词,这片面性的理解,会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实际上,除了古文体文章之外,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其他元素,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氛围的感染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想要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老师自身需要对这方面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也是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融合的基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而是要超脱课堂和教材的限制,对课外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借助《三字经》的传诵,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等知识,其不仅涵盖了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也能够教育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入《论语》,其中囊括了孔子的个人处事观念和教育观念,也呈现出了孔子的弟子的处事态度,不仅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课程来选择合适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论语》中的教育意义,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在教育的相通点,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利用合理的文化氛围,构建优质课堂,助推学生成长。
2 利用古诗词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从本质上来说,古诗词本身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如果想要充分的渗透传统文化,加速学生的成长,就不能忽视古诗词教学。
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经得住推敲和考验,而古诗词可以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沉淀,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古代文人利用寥寥几笔,就可以描绘出深远的意境,这些古代文体拥有当代文体所不可比拟的美感。老师在教学环节,要充分的发挥出古诗词的重要作用,利用古诗词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带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为什么好,在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理解程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对诗词的讲解让学生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刻的文化底蕴。这首诗一共二十八个字,前两联写景,后两句写情。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气象,第二句描绘了小城雨后清晨的清新气象,其中“新”字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将景色写得跃然纸上。后两句看似简单,却直接将诗人不舍的情怀写得淋漓尽致,再与前两句进行对比,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好的时刻却要离别,瞬间便烘托出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有效的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非常明显推动作用。习兴趣,对古诗词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利用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传统文化渗透的多样化,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而学生对活动类课程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开展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助力于学生各种优秀能力的形成。例如:在上语文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文素养,我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文化活动,比如,为学生精心挑选课外读物,让学生诵读文化经典,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又如,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故事创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我还会迎合学生心理,设置文化角以及各种富有文化寓意的班级黑板报,以让学生时刻受到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程中,孕育出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发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可以加速小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基于此,老师的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育人效果。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非常适合传统文化的渗透,老师要积极的开展传统文化渗透,加速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融合,重点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文化修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新亭.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才智,2018(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