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林
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 410129
知识的海洋是巨大的,而且日新月异。没有人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到达知识的彼岸。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只能是海里的几杯水,几桶水。99%的教师都有这方面的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因此,在许多课堂上有思想,但往往是零碎的问题,形成零碎的思维,就像零碎的阅读,多而复杂,看就忘,没有思维的提高,就没有价值。
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的发展和提高。2017《语文高中课程标准》规定:“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就能够独立学习,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性地处理问题。问题是,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
李刚教授说:“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歧视和创造性思维逐渐成为最有前途的核心”。教育的内容之一,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聆听了许多专家的演讲讲座,我一直在追寻一条适合的道路。
一、精心设计思维活动。
老师让学生回答,似乎有问题就有思考。但老师的出发点与学生层面不同,学生也许只是听取老师的一种“教化”。因此,有必要设计思维活动,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问题,去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一个地问问题。在学生讨论中,教师适当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质量的好方法。
老师设计了一种思维活动,让学生修正,然后分析和解释。在交流中,老师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我诊断和分析:“你认为可以给学生什么提示?”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提炼自己的理解,整理,总结,分享。学生思维能力强,有利于形成思考深度、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素质。
二、实践中训练思维。
自从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来,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或吹、拉、玩、唱、声、色、光、电。在活动中,学生真正变得活跃起来,但这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表面训练,甚至不是中文课。这只是一个虚假的活动。真正的活动应该是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索,他们有感情、经验和创造力的活动。它允许学生说话和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改变他们的个性和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学习,才能表达自己,思维灵活。训练可以改善性。真正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必须区分、想象和创造。
三、搭好课堂的生命支架。
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堂特有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语文课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展更多的思维活动。然而,无论使用何种形式的活动,都需要语言和文字作为载体来奠定基础。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有简单的听、说、读、写,更要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我听过的一节材料作文教学课上,课堂不仅仅要几个材料作文题的思辨性质,还应该进一步训练学生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关键词在题中的重要性,表达出他们复杂的关系或层次。在汉语课堂上,要让学生感觉到“既可意会、也可言传”,如此汉语素养才能慢慢积累升华。
课堂上有了思维活动,就有了生活的支持,学生就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在捋清了几个关于思维活动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找到设计美妙思维活动的方法。
(一)思维训练要有层次。
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的计划,主题应围绕训练思维,设计思维活动。我想强调的是,一结课也必须有层次,而不是思维的层次。如果只是一个初级的思维平台,学生就不会有“跳起来摘果子”的动力。
熊芳芳老师的《愚公移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进入课堂后,她设计了五个层次的思维活动。
1、首先提供一些名词,“独裁者”“硬汉”“哲学家”“傻瓜”“精神领袖”,让学生选择哪一个可做愚公名片,阐述理由。这不是单纯的“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学习愚公什么精神?”的提问,而是在阅读文本时要审辨、选择,而后整理归纳,学生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2、熊老师将思考推进一层,来比较“小智”与“大智”。尤其精彩的是,他用“年且九十”中“且”的意思再追问,“将近九十岁,才开始做梦,你是否觉得荒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再深入思考坚持不懈背后的动力,思维向纵深发展,向生活、向学生心灵拓展,最后再以“他用他的信念聚集了一大批跟他有相同梦想的人”作结,又将学生激情点燃。
3、作为哲学事件的愚公移山,用“移山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探讨。熊老师巧妙提出一个问题:“忍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快九十了才想去移山?”学生读过却不曾想过,有点难度,熊老师用西西弗神话,海德格尔的名言,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启发学生,让学生深入思考愚公带来的人生思考,明白使命感、信念的力量。
4、用“真正移山的是——”问题展开浪漫主义结局与主题表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主题,水到渠成。
5、围绕“为何如此结局”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辨析愚公移山与道家思想的虚静无为。熊老师又巧妙的给了一把钥匙:“这篇是列子的原创吗?”她提供例子介绍、《列子》几章、《老子》几章,让学生读一读,搭起支架,让学生思维越攀越高。
一堂课简直就是一篇层层递进、高潮迭起的深度美文!一堂课下来,学生必然能写一篇有层次、有深度的感想了,学生也必然从层层深入思考的乐趣中,感受到了愚公移山一类文言文的魅力,体验到思维活动的快乐。
(二)把思维活动放入精心营造的情境之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否活跃起来,需要教师的引导。老师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是非常独立和有个性的。让全班同学进入相同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必须精心创建一个情境,不断引入切深条件下,使用问题,悬念,生活状态,和故事材料等等,刺激学生的兴趣探索,开放互动的转移学生知识和外部世界,促进快速发散的思维。
(三)讲究思维方式,教导思考方法。
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会思考是学习的本质。思维活动一方面要促进语言建构与应用、审美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完善。这必须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设计思维活动时,要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王君老师在《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中,她带学生走进一个“心灵悸动点探究式阅读”流程,确立趣点→整合信息→细读精思→梳理归类→质疑问难,讨论切磋→撰写报告→汇报演讲。这不只是读了名著,有语言、审美、文化等几方面收获,更重要的学会了一种思维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还让学生归纳出了同类信息整合法、认知升级豁然开朗法、提醒幸福法等,有趣、有理、有情、有价值。
(四)思维活动多样化。
活跃的思维,除了精心设计情况和指导思维方式外,还必须注意活动的丰富多彩。换句话说,由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必须给予不同的辅助阶梯。浙江省特级教师陈泾霞介绍了语文教读课阅读教学经验时说:“可用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注释、课后思考探究题等做支架”。在讲自读课教学时,又特别介绍肖培东老师使用旁批做支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北京市教育学院吴欣歆老师介绍的名著阅读中“戏剧教学法”“良心小巷”“雕塑”等,灵活生动,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探究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等,从而为读大部头书乐此不疲。
在三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看到的优秀学生是爱思考、会思考的人,我看到的优秀教师是爱思考、会思考、会教学生思考的人。在听了许多名家的指导后,我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思维活动,才能有效地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支架。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生生不息,教育的福祉也绵延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