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蒋林
[导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当前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通过教育手段干预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初中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蒋林
        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枧塘镇枧塘初中 541518
        摘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当前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通过教育手段干预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初中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而体育教育科学化应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初中学生的心理发育,改善其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体育初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干预途径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初中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引言
        初中学校要重视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正面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引导,重视初中学生的自卑、情绪控制能力差、厌学、缺乏自信、人际关系处理困难等心理特点,通过在体育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帮助学生宣泄情绪和压力、加强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学会在沟通交流与协助、发展个性的同时学会自我约束。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首先,初中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体育锻炼能转移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体育锻炼需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再次,部分初中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学校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团体的形式,能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包容、分享、共处的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最后,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会遇到挫折和阻碍。体育锻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缓解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一)自卑
        初中学生选择就读初中学校,主要原因是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做出的选择,因此初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己是失败者的自卑心理。此外社会中对初中学生存在有偏见。
        (二)厌学心理
        有些初中学生容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自信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再加上当今社会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娱乐消遣事物,对初中学生产生很多玩乐的诱惑,其中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初中学生基本人人都有自己的手机,如今沉迷手机成为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初中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知识,家庭的学习辅助难以给予帮助,也造成家庭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监督不得力,未能通过家庭监督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和习惯,从而渐渐形成厌学心理。


        (三)人际关系处理困难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快速发育,因此心理不成熟的特征非常明显,一些初中学生对友情、爱情、仰慕之情等一些人际关系认知不明确,无法进行正确区分,导致初中学生对男女关系的处理不当;与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尤其是不同理念、不同观点产生的分歧处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在人际交往时引起冲突、不知所措,最后人际关系处理不造成与他人关系恶化,部分学生发生人际交往障碍。
三、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凸显体育精神,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者,会专门强调运动对于培养人们的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有目的地强化运动精神,凸显体育项目对培养人的精神意志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体育教师还要在深入研究体育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800米长跑既是体育项目的必备课程,也是锻炼学生意志力最基础的体育内容。尽管学生在长跑中会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情况,但就教师经验而言,这并不是训练强度超过了学生的身体负荷的表现,而是学生身体发出的惰性信号而已。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一些有利于锻炼学生意志力的体育游戏。通过开展长跑比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体会到坚持的意义;还有乒乓球课程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而小组赛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在每个人的相互配合中才能走向最后的胜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在类似的体育比赛中,凸显体育精神,逐步让学生在感受体育魅力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优化心理品质。
        (二)坚持因材施教,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教学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能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体育课程的优势,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多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潜意识里总是认为自己不行,极度缺乏自信。因此,要求教师要深入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积极贯彻“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将关注点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和个人身体素质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实践过程中适时调整。   
结束语
        初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是新时期改善初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革新体育教学理念,落实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目标,通过科学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进而实现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加友.阐述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230-231.
[2]马强.浅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安全教育渗透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9(09):214.
[3]石敬东.浅谈初中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