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润 乡 村 蓬 勃 可 待——记《知家乡 爱家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王德明 胡志芳 王宏宇
[导读] 基于地方文化开发的《知家乡 爱家乡》校本课程,致力于打造“有根基、有体验、有温度、有情怀”的四有课程。
        王德明   胡志芳   王宏宇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 北京 通州 101106)
        摘要:基于地方文化开发的《知家乡 爱家乡》校本课程,致力于打造“有根基、有体验、有温度、有情怀”的四有课程。在中心校统筹规划下,研发团队以问题为驱动,确定了“知家乡,爱家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开发思路。从顶层设计,专家点拨指导,到新媒体工具的运用,破解了制约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探索了农村中心小学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地方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  四有课程
        习总书记说: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我们的目标就是立足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少年。
        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农村学校,下辖六所完全小学,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落实“五育并举”,一直是学校追求的目标。2017年,学校成为北京市农村中小学质量提升工程(春雨计划)项目学校,在活动中,学校遵循“微反思-微改进-微提升”开展行动研究,让校本课程研发的种子在“春雨”的滋润下,生根、发芽,并慢慢长大。
        一、问题驱动研究  探索启发思路
        2006年,我校整合“风车”这个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了“走进风车世界”校本课程,开启了我校校本课程研发之路。然而,课程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内容单一,不成体系,学生归属感不强。随着课题开发的深入,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兴趣点为抓手,深挖地方民俗文化,拓展课程内容,进一步将美食、游戏、民间习俗引入课程,校本课程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最终设定了“传承西集地方特色乡土文化,培育具有家乡情怀好少年”的课程目标。
        在学校科研课题《基于地方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推动下,最终确立了“知家乡,爱家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发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六所学校,开始独立校本课程研发。
        二、团队顶层设计  整合地方文化
        六所完全小学,六本课程读物,看似课程目标一致,课程内容丰厚,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毫无关联”,内容缺少整体规划,育人效果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春雨计划项目专家杨朝晖教授指导我们:尝试“以中心校为圆心,统筹各完小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做好团队的顶层设计,发挥引领作用。”
        校本课程研发团队遵循学生年龄特点,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再次对原有课程进行剖析,去粗留精。“民间游戏童趣来”、“民间习俗寓意多”、“传统剪纸年味足”、“家乡樱桃别样红”、“舌尖上的西集”和“幸福风车转起来”、“身边榜样力无穷”,七个全新模块打造完成,各完全小学依据自身优势可以挖掘家乡一个特色面进行研发,终于有了自己的课程系统和培养目标。
        三、专家点拨引领  课程渐成体系
        研发工作有了一定收获,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年级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同级课程内容单薄、层次性不明显;学习内容与年级段不符;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相同……,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扑面而来。

“大家坐在一起,每个学校所负责的按照年级进行拆分,把七所学校适合一个年级的组合在一起,进行单元分类……类推,然后各校再依据学段要求调整授课内容。”专家的一席话,让团队对课程整合有了新认识和方向。研发团队着手对课程材料进行拆分重组,形成单元,如地方特产、民间习俗、传统游戏、民间技艺、最美西集人等课程模块。确立了“四维”课程目标体系方面:从低年级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体验了解,到中年级学生的熟知西集地方文化,独立完成课程活动,理解地方人文精神,再到高年级学生独立创作,将家乡文化内化于心。年级校本课程目标清晰,最终指向“弘扬地方文化,培养情怀少年”的课程终极目标。形成了“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的特点。
        四、引入媒体工具  破解开发难题
        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较大,许多教师对本地文化不了解,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提议:“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带领教师和学生进行现场亲身体验。”然而“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存在局限性,无法实现地方文化在学校里落地生根。
        春雨计划项目专家了解了我们的困惑,亲切地说:“可以制作成码书啊!”专家轻轻的一句话,敲碎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屏障,码书应运而生。假期里,学校组织录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视频,剪辑生成了二维码。实验证明,码书的运用不但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中传承的问题,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放学后、节假日学生和家长都可以一起学习和实践,不仅有利于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增进家人的亲情。
        五、培养家国情怀  夯实四有课程
        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这套《知家乡 爱家乡》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实施。这套课程立足于西集得天独厚的本土文化,致力于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化之根,让课程从地方优秀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彰显地方特色;课程实施中多种教育资源和实践形式相互促进,一改以往校本课程冷冰冰的文字符号,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祖辈们对家乡、对国家的深情厚爱;课程开展不再拘泥于学校课堂,果园里,厨房中,田野间……都是孩子们学习的天地,学生更愿意亲近家长,家长也更加了解孩子,在文化学习中体验的是爱的温度;多维评价方式打破了陈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完成课程,一堂课下来,每个孩子都能在互动中体验到成功,在合作中不断进步。一环环,一步步,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有根基、有情怀、有温度、有体验”的四有课程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立足家乡文化,培养情怀少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我们经历了挫折与挑战,收获了经验与幸福。丝丝“春雨”更是清晰了眼前的路:实践——改进——创新,我们将继续迎接下一场“春雨”,收获更多果实。
        参考文献:
        [1]施兰芳.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03(2).
        [2]刘正伟.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3]王波.农村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5(7—8).
        [4]胡叶萍.传承乡土文化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以芦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为例[J].新课程?中旬,2017,(3):98-99.
        注释: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地方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BDA16063)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