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王勇
[导读] 伴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交织在网络背景中的社会实践里,由此产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也逐渐增加。
        王勇
        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   重庆 渝南 401346

        摘要:伴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交织在网络背景中的社会实践里,由此产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也逐渐增加。近几年关于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案件也随之增多,本文借此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切入口,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进而改善青少年心理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和环境因素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承载着祖国的希望,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是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1]因此要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遗传和环境。遗传是指由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相关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其生理特点称为遗传素质,它在不同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遗传素质具有限制作为。遗传素质有一个成熟发展过程,具体表现在人身体的各种器官或机能的发展阶段。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和可塑性。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并且在后天可以改变。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是可以将遗传素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环境的作用并不亚与遗传的重要性,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是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教育因素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青少年心理发展即使先天条件很好,如果不给予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那么他就会根据自己天性随意发挥,在其中可能就会变成一个与社会脱轨的人。学生的能动性是在其个人的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并通过相应的活动所表现出来。青少年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其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当学生自己对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时,那么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所做的努力就是白费。

二、当前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一)强迫症
        
        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到来,很多人都有轻微的强迫症,其中不乏有一些青少年。在青少年时期只是轻微的强迫症,到后来变成强迫变态心理。强迫症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形成。从中外专家的研究来看,是不具有遗传性的,其中就环境的影响大,在家庭环境里,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或者是对孩子要求很高等方面。在社会环境里,就有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影响,有的青少年只是因好奇而模仿而形成轻微强迫症行为。

(二)同一性模糊
   
        现在网络流行词叫“女装大佬”,这是用来形容穿着女性的衣服来装扮成女性非常好看的男性。这种在埃里克森道德发展理论里认为是同一性混乱,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错位。出现这种的原因大多数就是因为在家里跟女性接触偏多,从小的社会关系都是女性,这会让青少年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跟自己一样的想法。而家长或教师没有及时发生并合理的纠正和正确引导。正在发展期的青少年正好容易被影响,而男扮女装是不被大多数认同的,所以当青少年模仿会被同龄人所排斥,而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三)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情绪异常低落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无力、无望、无助。[2]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程度比正常人更严重,远远超过一般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多家长和教师注重考试,而忽视其心理发展,就容易导致青少年很早开始有抑郁症倾向。出现这种倾向不光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还有家族史上的遗传原因。


 
(四)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又被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早期表现为人格偏异,在青春期表现明显,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挫折承受力极差。反社会人格跟家族遗传有关,直系亲属影响大。此外,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青少年重大案例被疑似有反社会人格的身影。在多个案例调查中就发现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相似点。

三、预防和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重视校园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营造校园良好文化氛围。[3]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出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思想、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丰富学生心理经验,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变化,借助不同的减压方式来调节自身压力。其次,学校要配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在班级上,要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每个月要求心理委员汇报班级里的心理发展情况。再次,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逐步培养学生正确和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培养青少年形成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交流交往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最后,还应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二)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可在青少年早期阶段帮助孩子辨明性别的特征,避免同一性的混淆,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学校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衔接家庭教育,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家庭教育可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学校传授的心理健康知识,将知识践行为行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无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性和反馈性资源[4]。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期望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养成自信坚韧、积极阳光的优良品质。此外,还要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可与社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课外与课内结合,开展实践性活动,让青少年在各项活动中放松身心。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酒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与监督,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娱乐场所,从源头上杜绝祸患。其次,净化网络的不良风气,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力量,同力并行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风气,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5]
        
        (三) 发挥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维与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接受教育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青少年因不良行为进少管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更给当今社会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红灯”提醒。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首先要正视各种心理问题,明白这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因此,青少年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暗示,鼓励青少年与家长、教师或自己信得过的长辈好好沟通交流。另外,青少年在遇到一些不能自我解决的心理问题时,一定要向别人请教,不能闷葫芦,找到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去宣泄这些负面情绪。总的来说,青少年在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时,应该鼓励青少年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地向别人寻求帮助,以乐观的状态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放下自己地思想包袱,减轻心理压力,学会鼓励自己,相信自我。

参考文献:
[1]夏继尚.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3,11(05):342-345.
[2]刘若懿.浅论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49-50.
[3]姚叶红.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20(01):76-77.
[4]陈国魁.家庭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1,9(02):133-134.
[5]索淑艳,索变利.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述评[J].校园心理,2017,15(02):111-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