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苹
合肥市梦园小学教育集团天柱路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目前由于一些地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方法也不够得当,所以有很多的随迁子女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思想认识及行为的偏差问题。按照学校的视角来看,学校应该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能够去正确的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去有效的利用当下课堂的资源,才能够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积极应对当下社会上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
【正文】目前由于一些就读小学阶段的随迁子女,也会存在思想的认识以及行为的偏差等问题,所以学校以及 教师应该以教育为目的从根本出发,去矫正当下随迁子女偏差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的目标,去注重他们对于动态的思考拓展一些矫正性的教育途径方式。所以本文就城市随迁子女平等教育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员流动量巨大,尤其是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些年来每个地方的随迁子女的就学,升学的政策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义务教育的阶段,一些公办的学校也接受了许多随迁的子女,而且数量也在不断的攀升。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这个学校的随迁子女中也存在认识和行为的偏差比例太高,表现太过明显的问题。比如大多数的随迁子女存在缺失学前教育,对于学习有很大障碍,文化差异较大,适应能力也较弱,生活习惯较差,日常行为偏差也较为明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自暴自弃,缺乏自信等一系列的情况会在随迁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时有发生。这是当下学校乃至其他地区随迁子女流入当地学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二、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的偏差问题
目前对于进城的务工人员来说,因为他们自身的条件原因,大多数外来的务工人员对于家庭教育的地位以及家庭教育的方法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孩子较为容易出现思想的认识以及行为的偏差等现象。所以在家庭教育上,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会把孩子推给社会推向学校,并不太重视家庭的教育,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工作并不太稳定,流动性也较大,对孩子的教育也无暇照顾。更有一小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子女多收入较低,家庭经济负担太重,所以就放弃了对于孩子的教育。这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因为随着父母的流动性太大,他们不太习惯于流入当地的生活,就很难融入于本地的学习环境。因为父母不稳定的工作原因,大多数的随迁子女并没有一个完整,受到学习教育的机会,所以就给小学阶段的学习埋下了很大的阻碍,部分的随迁子女也习惯了对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导致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就无法正确的对于当下的城镇以及城乡结合部,在卫生与交通等不同方面的束缚。由于以上的原因,就造成了随迁子女容易缺少自信,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2.2学校教育疏漏问题
不管是本地的学生还是随迁的子女,学校也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基地,让他们去申鑫,健康的成长,但是,在一些随迁子女的教育上,学校与教师并没有将好的教育落到实处。他们缺乏对于学生动态的思考,在一些常规的管理与常规的教学过程中,也缺失了很多重要的步骤,并没有对随迁子女在教育问题上,严加管教,所以导致,大多数的随迁子女会出现品德教育较低的问题。
2.3社会教育的缺位
因为社会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一个延展,但是对于社会的环境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当下一些青少年的行为也比较极端。因为一些随迁子女的思想并不是很成熟,他们根本分不清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所以就容易产生反向的行为。导致他们不喜欢学习,喜欢出入电子游戏厅,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有的学生还不求上进,与一些社会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长此以往,怎样才能去帮助孩子去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呢?变成了非常大的问题,所以解决当下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希望当下的社会家长以及学校可以得以重视。
三、城市随迁子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3.1矫正品德教育的理念与原则
矫正品德教育是当下去更好地去培养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也会通过当下一些教育的手段以及教育的相关措施去帮助学生可以正确了解品德教育,去帮助学生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从错误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措施,让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偏差能够得到正确的矫正。也应该指出,对于理论层面来说,一般意义的去教育品德教育的应用手段主要是指批评和惩罚。
3.2科学树立教育理念
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学校应该去树立一个“同在蓝天下,共享公平与乐趣”的教育理念,去坚持“同等教育、同等待遇、同班教学”的教育原则,可以把应用引导与感化、去鼓励与期待的优质的教育方法,增强学校德育的组织工作能力,通过建立升国旗、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开展一些评选和表彰活动等的活动,让学校可以变成学生们去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去感召随迁子女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学校和班级集体,让他们变成学校和班级的主人。能够有效的利用课堂资源。
3.3自觉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也要去坚持因材施教和家校互动,各位班主任、学科教师要及时的与家长进行沟通,更加全面去掌握每一位随迁子女家庭的基本状况,去改正家长对于家庭教育上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去形成一个家校教育合力;经过与学生们的交谈,去全面了解当下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个人学习状况,可以运用引导与感化、鼓励与期待的不同教育方式,去针对性地开设帮扶、帮教、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鼓励他们能够积极向上去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自觉性以及错误的一些行为的能力。能够积极的对接当下社会的教育问题。学校也应该依照课程的要求,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去积极对接社会教育,利用好当地的一些自然和文化资源,帮助随迁子女融入流入地生活,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依靠社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多加帮助随迁子女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分辨力和服务意识。
【结束语】总之,我们应该以社会为辅助,强化公众社会责任意识,共筑团结友爱、合作共享的城市文化家园。社会关怀具有自然性、伦理性和制度性特征,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并在人与人的交往和对话中形成关系性品质。社会力量作为融合教育必要的推动力量,为融合教育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1]曹丽丽.基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初中物理交往教学开展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48):139-140.
[2]李瑾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11):3-6+10.
课题:合肥市202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市小学随迁子女责任担当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HJG2009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