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松德
江苏省震泽中学 215200
【引言】——一个小故事:
前不久去一个乡镇学校调研,快临近上课的时候该教师非常着急的跑过来对我说:“郝老师,我找不到教材配套的光盘了,能不能下一节课再听……”。我一脸愕然!还没想明白呢学生陆续已经进入了教室,此时那位老师急得都快哭了。见此情景我赶紧告诉她去找另外几个老师借用一下,好在正好有老师本节课不上课,问题得以解决。课后我问她:你们平时都是这样上课的吗?她点头说是的,我再问她:你们没有自己的备课和制作的课件吗?她是这样回答的:“既然教材都配了课件,我们平时就按照教材提供的课件上课,这样既可以保证我们上课的内容统一,关键还很方便……”接下来连续去了好几个学校调研,有的是乡镇学校,有的是城区学校,我惊讶的发现像之前的那种“一张光盘进课堂”的现象非常普遍,这让我非常震惊!
看完这个故事,不知各位老师是否会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这样的现象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会经常外出参加一些评优课、教研活动、督导调研之类的活动,我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让我疑惑的地方,似乎和我们倡导的音乐课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很多怪像让我无法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梳理,我总结出以下三大目前在中小学音乐课上普遍存在的怪相,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希望能引起广大同行的共鸣,并与广大同行共勉。
【关键词】:多媒体 才艺展示 集体备课 展示课
【怪相一】:过分依赖多媒体——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于君绝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天又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随着5G技术应用的日渐临近,我们已然处在了一个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大环境下想让我们的音乐课远离多媒体技术是绝不可能的,相反,正是搭上了这艘多媒体技术的大船,才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繁荣局面,才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正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才带动了音乐教学思想的变革和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正是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才让我们的孩子们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教学服务。但我要说的是:搭上了多媒体技术的大船并不代表就被它彻底绑架。多媒体技术给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充分地利用好它,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成为我们教学的服务手段,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想这也是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初衷。现在的各种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等等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用到课件,甚至有的还会用到其它更先进的技术,这已经是一种音乐教学的常态,特别是音乐课上要涉及到音乐欣赏,以目前的音乐保存技术,想再不用多媒体上音乐课真的很难。而事实上,我们很多的音乐教师却真实的被多媒体技术给绑架了。文章开头讲的小故事就是一个真实存在于笔者身边的实例,要是没有了那张光盘该教师就不会上课了,这绝对有违多媒体技术进校园的初衷,也不有悖于教学规律,然而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例,许多教师要是没有多媒体、没有准备好的课件还真的不敢走进音乐课堂了,仿佛离开了多媒体就没有音乐课,对多媒体的依赖程度大有“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于君绝”之意。更有甚者,宁可在多媒体课件上大下工夫,也不愿意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语言组织、问题设计等重要方面动足脑筋,把一个个课件做得非常漂亮但是课却上的非常平常,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多媒体的应用必须要体现它的不可替代性才可体现它的价值,而很多时候没有多媒体我们就不能上音乐课了吗?
我的两次难忘的经历:第一次是在一次区级教研活动的时候,当时我教授的内容是《黄河大合唱》,课前也准备了课件和一些欣赏曲目。一开始上课一切都非常顺利,但是在课上到大约一半的时候学校突然断电了,电脑、多媒体、音响等全部停止工作,此时我在台上也有些发慌,紧张得汗都快下来了,学生开始有点骚动不安,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一脸惊慌的看着我,那一刻真的有末日来临的感觉。这期间有老师建议我暂停上课让学生回教室,等学校恢复供电后再换一个班级上课。此时的我慢慢平静下来,否定了那个老师的建议,决定继续把课上下去,于是对接下来的上课内容立即作出调整——把欣赏课变成歌唱教学课。于是让学生拿出课本开始教唱《保卫黄河》,甚至很顺利的完成了轮唱教学。没有课件提供的文字,我就板书结合讲解,愣是把课给完整上下来了,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也得到了广大同仁的赞赏。第二次是在自己的学校上课,我上课的设备是西沃教学系统,我准备的教学内容是《高亢的西北腔》,由于学校在进行网络维护不能上网,之前上传到西沃云端的课件没法下载没法打开,于是我灵机一动:索性今天我就自己带领学生唱吧,通过演唱去感受西北民歌的风格说不定更好。虽然我的特长不是声乐专业,但是这些歌曲我早已耳熟能响了,于是我并用我的演唱来代替录音,用钢琴带着学生学唱,边唱编分析,结果这节课特别有收获,学生显的比以往都有热情,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教学突发事件,并不能说明不用多媒体如何上课。诚然,这的确是一个教学机智的问题,但就在这教学机智的背后我也发现了音乐课太过依赖多媒体技术的一些弊端:教师如果和多媒体走得太近了,那么你一定就会和学生走远了。在我这次经历中我突然发现在后半节课的教学中,没有了多媒体手段的介入,似乎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变得更加亲切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也大大提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我发现:原因之一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经常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分散到对电脑、对课件的操控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始终在担心课件会不会出问题、顺序会不会出问题等等,无法让自己更好的、更自然的走进学生。另一个原因是教师自己被自己的课件制作、教学程序等给困住了,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呈现,所有的教学程序就要按部就班,否则就会出现纰漏,于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会注意自己该怎么讲、接下去要讲什么,而忽略了该怎么和学生交流、学生该怎么学。这些现象普遍存在,在我看来这就是许多音乐教师被多媒体技术绑架的后果。音乐课,有时候不需电,也可以不需要多媒体,能发出音乐的除了钢琴等各种乐器外,还有我们的嗓子。
【怪相二】:好课必须亮才艺——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备的音乐基本功是立足课堂、站稳课堂、扎实教学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全面的音乐基本素养不仅是音乐教师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根基,也是教师成就学生、发展学生的重要法宝。基本功扎实、音乐素养全面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super star”,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必须承认:教师在音乐课上适时地、恰当地展示自己的基本功、或是专业特长,不仅可以很好的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激情、也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这些都可以成为一节成功音乐课、优秀音乐课的重要手段。
所谓“适时地、恰当地”,就是指不刻意、不做作,不“为了展示而展示”,不“到哪儿都想展示”,也不要“因为我会我必须安排展示”。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相信大家也见过不少教师基本功展示的课堂,大家有没有一种在看表演的感觉?我观摩过的很多类似的音乐课都是教师有意而为之,因为自己有某方面的特长,所以在展示课、评优课等活动中就特意围绕自己的特长来设计教学,难道非得要把自己的才艺展现出来才算好好上课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还是学生是主角?我们是来听你上课的还是来看你表演的?你的表演就一定足够专业到可以替代教参给你提供的各类材料?我相信广大老师在心中不止一次的问过这样的问题。让我更不能接受的是;有的评优课甚至把这些刻意而为之的亮才艺环节当成是课堂教学的亮点,这非常不应该啊!教学的亮点应该在于教师教学的智慧、在于教师教学的思想理念、在于教师处理问题的机智、在于教师新颖的手段等等。也许正是各类比赛、评课之类活动释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的原因,感觉现在的音乐课上没有特长展示就好像没有听过课一样;上课的教师不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好像就不会上课一样。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很多老师都觉得:才艺,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都希望以此来点缀自己的音乐课堂。
不久前听过一位熟悉的小学音乐教师开课,在我印象中他是不会吹管乐器的,认识他很多年也没有见过他吹葫芦丝。那次开课他上的内容是云南民歌《金孔雀轻轻跳》,从教学设计来看他还是很有想法的,一开始想用乐器作为导入,在介绍完葫芦丝后为了让学生听便乐器的音色并导出歌曲,于是他跟着伴奏用葫芦丝把《金孔雀轻轻跳》的旋律吹了一遍。一定是被众多音乐老师心中的那朵“才艺玫瑰”给毒害了,所有人一听就知道他是被赶鸭子上架刚学的,因为他的吹奏实在不敢恭维,除了有好几处因不准外,还经常出现由于气息不够导致簧片发出的那种“呜呜”的声音(吹过葫芦丝的老师一定非常清楚)。声音不准的原因是手指按孔不准确不严实,以及气息不够造成的,所以必然新学不久,这样的琴声大家可想而知了。课后我问他:“你为什么要选择自己吹而不是听音乐或者看视频呢”?他的回答验证了我的猜测,他说:“我师父说要有点才艺展示,我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艺,觉得葫芦丝学起来简单些,所以就找人学了几节课,然后选择了《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和我之前分析的一模一样:为了才艺而才艺,没有才艺临时学学也要上才艺,结果适得其反沦为笑柄,何苦呢?在目前的很多评优课、各类赛课上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据我所知有的老师为了在课堂上亮才艺甚至不惜重金请聘请名师指导,有的真的就是从零开始在段时间内把要展示的那一段音乐速成,整个课堂就展示这一段,再往下就不行了。
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平时可以苦练基本功,但目的不只是为了展示,而是整体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不要刻意而为之,当我的课堂需要、而且我恰好也有这样的能力,那我就大大方方的展示一下,即便不完美也没有关系,只是一个演示而已,学生一定也会喜欢,听课的人也会觉得非常自然就不会反感,我觉得这样的展示才是最好的展示,因为你不刻意、不做作,你的展示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蓄谋的,即便不完美也是美的。
【怪相三】:成功全靠大集体——你说我像雾像雨又像风
两年前我有幸第二次被委派去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紧缺学科人才国家培训(国培),在重庆师范大学学习了十几天,在这期间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同行们进行过很多关于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交流和探讨,其中讨论得最多的、感觉也是大家最感兴趣、最有疑惑的问题是关于评课、赛课与教师成长的问题。我们大家都一致肯定评课、赛课对加速教师的成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都觉得在评课、赛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历练一定可以在教学的很多方面都会有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认知,这些是教师成长的必须营养。但是我们又对在评课、赛课中出现的大集体协同帮助某一位参赛老师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教学设计等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觉得:既然身边有这样的资源为什么不可以用起来呢?有的老师却认为:集体力量的过多参与会影响上课老师的独立思维等等。在谈到“为什么一个老师出去上课的时候还会带上一名助手,有的甚至还在讲台边帮着上课的老师操作多媒体”等现象时,我们的观点几乎一致,都觉得不妥。国培结束后我回到工作的地方,恰逢我们区举行小学音乐评优课比赛,比赛结果出来后有位老师打电话向我诉苦:“我太辛苦太可伶了,我的课都是我一个人弄的,不像别的大学校,他们举全部音乐老师的力量去帮某人备课……”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在重庆讨论过的话题,我再一次陷入了思考:音乐教师的个人成长与集团力量之间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一个很好的大集体对教师的成长是有较大帮助的,不过前提是这个大集体必须是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有进取心的集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这样的集体的,在集体中吸收营养以不断的壮大自己。还有就是在这样的大集体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个体教师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短板,学习别人的长出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个体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是循序渐进的,集体对于个体的浸润也是如无细无声的。但是对于赛课时动用大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个体获取好成绩的做法,我个人不太能接受,因为在我看来那不是教师个人的东西而是集体的智慧,当你在上课时你向学生讲授的、向评委展示的是你身后那个大集体的想法和能力,你个人的思想和智慧呈现了多少?你不是在上课,你是在走程序、在表演,不是自己教学思想设计出来的课,你和它没有亲近感,所以你只能很机械的去演,不可能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足。最大的感受是:这样的课完全是“照本宣科”,教师毫无教学机智可言,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灵动性完全得不到充分展示。大集体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去帮助个体老师,我觉得有点像拔苗助长,因为这个负责上课展示的老师也许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只是被大家推着走了一段路而已,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评课的公平性,也有违“以赛促教”的初衷。大家也可以想想这个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在评课、赛课中获奖的老师,过后真的提高了上课的各种能力了吗?除了能获得一些荣誉外他们真的成长起来了吗?我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在集体的绑架下,他没有自我。既然没有自我,何来自我发展?如果有一天需要他独立上课,他还能有勇气站上赛课的讲台吗?教师的成长不可急功近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期间可以有失败,可以请教于集体、可以吸收采纳,然后把这些都变成自己的,这才是大集体对个体教师成长最有效的帮助。你的课就是你、就像你,切不可像雾像雨又像风。
听课听多了总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其实我所发现的目前音乐课上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有的老师喜欢喜欢给自己的上课内容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而不愿意直接用歌名或者曲名为课题命名,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对教材挖掘得很深;比如现在很多老师都不用钢琴伴奏,而是用教材提供的伴奏取而代之,很多高中音乐课上几乎看不到老师弹琴的身影了,等等。其实我前面讲的多媒体、亮才艺等这些方面的怪相,原本是可以成为音乐课上那颗最亮的星,只是因为大家太刻意、太注重而让它们们走偏了方向才变成了怪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