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卿
福建省南靖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文言文凭借语言而存在的文化必须经过一个“唤醒”的过程,才能作用于个体生命中,进而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个“唤醒”的基本方式就是诵读、涵泳、得意。
关键词:文言文;文化价值;实现途径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带领儿童开始认知并渐次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其核心价值在于文化,而不是实用。文言文凭借语言而存在的文化必须经过一个“唤醒”的过程,才能作用于个体生命中,进而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个“唤醒”的基本方式就是诵读、涵泳、得意。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千古知音,荡气回肠,悲壮决绝!本文以《伯牙绝弦》为例,讨论如何让文言文中的文化价值经过“唤醒”的过程影响当代儿童的精神和生活。
1 诵读——语言的唤醒
诵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字少而意足,韵味深远。须通过诵读使文字跃动起来。诵读的意义在于通过目、口、耳等多种器官,让纸上的文字跃动起来,让儿童去面对它,抚摸它,感受它。我们看以下引导学生如何读好难读句子的教学片断:
【吟咏识知音】
(1)“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重点指导:“兮”“哉”两个语气词的朗读,关注语音的延长,读出声断气连的韵味。
(2)同一个字在古文中还有不同的意思。(出示4个“善”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抓四个“善”字(擅长、好)体会一字多义。
(3)通过“志”和“念”体会异字同义。
(4)“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重点指导:“谓”、“乃”的含义;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通过解词断句,得言通文,让儿童建立起对文言文的熟悉感、亲切感。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诵读和理解感悟中表现出来!也有教师设计了不同的诵读活动:
第一步:①结合拼音和注释,读正确,读流利,读通课文;②同桌互读,教师范读、答疑解惑。
第二步:多种形式朗读:①去标点读;②竖排版读;③熟读成诵。
从上面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从读正确,读明白再到熟读成诵,不同层次,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孩子亲近文言文,走近经典的一种形式。而诵读也不是死记硬背,读正确,读明白才是前提条件。所以说,诵读是唤醒文言文的文化存在的第一步,也是融会贯通语言和精神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活动。
2 涵泳——情感的交融
“涵泳”本义是浸润、沉浸之意,取其比喻义,便有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陆九渊也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所以,“涵泳”已作为读书的一种重要方法被广泛重视。
涵泳的过程需要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当中,投入到语言环境中去口读心想,去浮想联翩,方能够知道其意,得到其趣,领悟其神。下面看看一位老师的设计:
【涵咏品知音】
2.1 师:伯牙再一次坐在汉阳江畔,低头抚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高山不语; 志在流水,流水无言;志在浮云,浮云默默…… 默然,转换角色追问:
(1)伯牙呀伯牙,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你也来说一说吧!
(2)“伯牙啊,你难道不为自己高超的琴技感到惋惜吗”?(3)“伯牙啊,你难道不为大好前途感到惋惜吗?”
2.2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擦去板书:志。)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生:没有!(擦去板书:念)??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声吗?生:没有!【擦去板书:(“志”的古文写法,表示心所去往的地方。)】?
师:是啊,伯牙摔的不仅仅是琴,也是他破碎的心啊!这是何等的肝肠寸断!何等的悲壮决绝!孩子们,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就这样,涵泳品味,一唱三叹,一字一句……教师不但紧扣文言文中的句子,引导孩子走进文本的语言情境中去细细玩味,体会语言的轻重缓急、节奏韵律;而且带领孩子走进文本的语言内容当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所以,涵泳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对于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用好这一个传统又有效的读书方法。
3 得意——思维的碰撞
现代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化的学习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描述内容的认知和记忆的层面,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文本所描述对象基本的感知和接受层面上。应该让经典实现其新的价值,必须在经典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要建立这种联系就必须有一个探究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将经典内化为孩子的自我的精神文化,从而为他们提供人生方向和动力,积极地影响他们的文化生活。一位教师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设计了如下环节:
【绝咏叹知音】
(1)学到此处,学生深刻感受到伯牙绝弦的痛,教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抛出“你认为伯牙遇见子期,是幸还是不幸?”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入的理性思考。
(2)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精彩的思维的火花。
(3)师小结:幸与不幸都是对知音内涵的更深度的理解。
(4)拓展知音文化。
师:一曲高山流水,让伯牙和子期成了知音,一段真挚的友情化作流芳千古的佳话。“高山”“流水”不再仅仅是古琴曲,更是知音的代名词。而知音,俨然成为民族文化的符号。
我们看到,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结尾,激发学生继续感受“知音文化”的兴趣,通过思维拓展和诗句延伸,积淀传统文化,汲取人生智慧。所以,在诵读、涵泳的基础上,我们不但希望从语言,从情感上让孩子能够与经典相遇,更希望孩子能够走进经典,让经典文化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那么,读了这则文言文,孩子是否真正理解知音的含义?知音是否等同于朋友?我们个人该如何寻找知音?这就需要一个“得意”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孩子对于以上诸多问题进行“慎思”、“明辨”,便能最终实现《伯牙绝弦》这个文言经典的文化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