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安徽铜陵244002)
【摘要】目的:分析在冠心病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方法对降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6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及护理组两组,每组33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法,护理组应用个性化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方法,能够改善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冠心病;个性化护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冠心病致病因是患者冠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引发的血管管腔狭窄,引发患者心肌缺氧,是常见的心脏疾病类型。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患者多以老年群体为主,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新发展背景下,不仅要在护理中重视生理健康,还应关注到患者的心理及社会功能[1],为此如何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是当前临床护理工作开展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开展冠心病治疗的66例患者,所有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均符合临床关于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均存在典型的胸前区疼痛、憋闷及出汗、发热等症状;患者均有清晰的意识,排除了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患者;存在心肺异常、肝肾功能障碍及精神异常患者;存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史。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3)和护理组(n=33),其中护理组有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为61-82岁,年龄均值为(71.5±3.99)岁,病程为1-10年,病程均值为(5.5±3.19)年;护理组有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为63-82岁,年龄均值为(72.5±3.65)岁,病程为1-12年,病程均值为(6.5±3.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距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普萘洛尔、硝酸甘油等药物开展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法,即开展对患者遵医嘱用药、饮食指导、心率及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护理等。护理组应用个性化护理方法:①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了解中发现多数患者对疾病存在错误的认知且认识不足,为此在干预前实施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疾病程度选取相应的疾病健康教育方法,围绕冠心病的病因、病症对机体的影响、注意事项、治疗方法等方面展开详细的介绍。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以结合知识宣传册开展疾病教育,并督促患者按照手册的内容学习。②个性化心理护理,不同的患者所对应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较大的差距,患者普遍有烦躁、抑郁、悲观、紧张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内分泌的正常运转,也不利于治疗效果的稳固和提高。为此在治疗期间需要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对应实施心理干预。若有因担心病情变化导致的心理压力,可针对治疗方案及成功案例进行介绍;若是因担心治疗费用导致的心理压力,可告知医保制度在治疗费用上的政策。对所有患者均指导相关的心理放松方法,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③个性化康复护理,根据治疗方案及病人的体征、体力情况合理的制定运动康复计划,告知患者保持合理化运动对疾病治疗的意义,在治疗前期时,进行少量的运动,如原地运动、重复性运动等;在病情好转且稳定时,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匀速慢走、太极拳等活动。其中呼吸运动有助于血氧饱和度的提升,指导患者开展呼吸锻炼,叮嘱患者呼吸运动的要点,吸气紧闭双唇,借助鼻腔吸气,在上腹部隆起后,憋气2s左右,唇部以鱼嘴状缓慢呼气。行走状态中以缩唇呼吸为主。对于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患者在基于心理护理干预、作息时间、休息环境、睡前饮食、心态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帮助患者改正,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律习惯。有效的执行晚间护理,嘱咐患者入睡前晚餐食用易于消化、适量的事物,并控制睡前2h饮水量,在睡前排尿,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尽可能消除用药不适感。必要时可遵照医嘱在睡前2h低流量吸氧,以缓解胸闷症状[3]。 ④个性化出院指导及延续,在出院前期就疾病相关注意事项展开详细的讲解,并分发出院疾病护理手册,对患者的疑问耐心详细的解答。开展定期院后随访,在出院前期告知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办公室的联系方式,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解答,督促患者定期来院复查[4]。
1.3护理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前者使用WHOQOL-100(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展开评分,包括适量运动、饮食控制、心理功能、按时服药及社会功能几方面,各项评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各指标情况越好;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及心肌梗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生活质量评分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用 %(率)表示,并且用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后,护理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中,饮食控制、适量运动、按时服药及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多为心肌缺氧引发心悸、气促及胸闷、乏力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分析该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如高血压原发性疾病、遗传因素、饮酒吸烟不良生活习惯等,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则会引发心血管并发症[5]。
研究结果中,护理组的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运用效果显著。个性化护理方法作为一种新兴护理方法,建立在整体护理基础之上,充分的展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在护理中要求将患者视为独立的个体,在与患者的密切沟通交流中获取性格、病情、心理状态及家庭背景等信息,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做到了因人而护。在护理工作中以现代化医疗理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了护理过程的灵活化、个体化及分散化。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兼顾了心理、生理及社会需求,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进而稳固和提升了治疗效果,降低了并发症发生几率[6]。
综上,在冠心病护理中开展个性化护理方法,能够帮助恢复患者感知,保持最优的心理状态,提升了生活质量水平,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降低,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惠英.个性化人文关怀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S2):160-162.
[2]杨晓璐,汤雯.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护理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6):129-131.
[3]吕微,赵月,李志颖.个性化护理干预联合知信行理论(KAP)模式在冠心病(CHD)行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9):112.
[4]范伟霞.个性化有氧锻炼联合多元化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03):235-236.
[5]申跃敏,潘健茜,廖雅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1):229-231.
[6]陈玲玲,方侃,王平,等.个性化健康教育及其护理支撑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8,37(05):469-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