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晓红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目的:评析精神科行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对于提升科室护理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精神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诊的120例患者,按照奇偶法分为参照组(常规护理模式)与研究组(优化护理工作模式),60例/组,对比2组精神科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优于参照组,研究组住院精神患者IPROS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科行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可是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整体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精神科护理对象较为特殊,患者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增加了护理难度。面对无法控制自己的患者,优化护理工作模式要求充分尊重患者,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1]。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强调精神科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日常管理能够更好地保障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更好地围绕精神患者的生命周期开展护理服务,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贴近人性化。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精神科接诊的120例精神疾病患者,时间在2019.1-2019.12,在奇偶法下分为2组,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接受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参照组,37例男性精神疾病患者、23例女性;年龄介于48岁至82岁,均值(60.36±5.26)岁。研究组,34例男性精神疾病患者、26例女性;年龄介于46岁至80岁,均值(60.35±5.71)岁。2组精神疾病患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接受优化护理工作模式,①建立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小组,分散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医院需要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关注。缩短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一线工作者的休息质量。定期进行专业知识能力培训。可以通过团体和个人专业知识进修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采用考核的方式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予以评定[2]。②医院为护理人员提供与其劳动相配比的薪酬,如果不能为护理人员提供赖以生存的薪资,更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心理不平衡等问题,所以可以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水平调整薪资。③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让护理人员更好的坚持本职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正能量[3]。
1.3 观察指标
(1)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采用我院自制的评价表评定,包括责任心评分、护理水平评分、服务态度评分、健康教育评分、风险意识评分(20分),护理满意度总分。
(2)住院精神患者IPROS评分,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计量数据采用(%)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2组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对比
研究组责任心评分、护理水平评分、服务态度评分、健康教育评分、风险意识评分、护理满意度总分高于参照组,(见表1)2组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精神科发病率的近年来不断提升,患者的发病期间,易出现自残甚至自杀行为,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帮助更多精神科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效果。精神科护理管理不仅是行为,更是服务[4]。精神科护理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精神病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在对精神科患者实施正常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工作的性质和积极性等,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各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应根据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护理实践对工作进行分配,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5]。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改善其整体护理质量,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主动性,激发护理人员自身的热情,提升总体护理质量。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责任心评分、护理水平评分、服务态度评分、健康教育评分、风险意识评分、护理满意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IPRO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精神科行优化护理工作模式效果确切,可以为精神科疾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秀霞,季彩芳.精神科专科护理人员院内护理会诊模式的优化及效果评价[J].护理人员进修杂志,2020,35(3):262-264.
[2] 易薇,莫芬.优化护理流程对精神科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理人员(上旬刊),2019,26(11):177-180.
[3] 彭燕萍,何汝冰,邓娟.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1):97-98.
[4] 张银莹.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养生保健指南,2020,(2):213.
[5] 陈燕.互联网+模式下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J].包头医学,2019,43(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