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成
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洱源县职业高级中学 671202
职业高中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中数学学科是职高学校学生必修课之中最基础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学习理解基础,同时又是增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理解和应用的基本工具。
从学科特点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系统和抽象的学科,学习难度比较大,尤其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职高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总体上初中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较差。相较其他学科来说,数学是比较古板的学科,也是系统性比较强的学科,前后的联系比较大,前面知识掌握不牢就会导致后面的学习比较困难,所以很多学生谈数学色变,提不起兴趣。或者在学习中缺乏创新思维,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从而使数学变成了死板的理论学习,不能变成实用的工具。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也不乏存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这样教学上也有悖于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数学知识虽然与各个学科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应用的却比较少,因此,在中职教学中,也就产生了重专业技能课,轻文化基础课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以上存在的中职数学教学问题,总的来讲,既有教师教的问题,也有学生学的问题,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却依然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作为一名职业高中学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结合中职学生学习以及中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新,尽力将数学课程与专业学科相融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教学可适当降低要求,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数学教学。真正体现“培育人才如同种花一样,只有了解花的特点,才能合理的浇水、施肥”,做到“面向专业、面向学生,因人而异的教学。
任何学生都是一样,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指出并予以肯定,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自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用心与学生交流,在进行知识的讲授时,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并且要努力进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生活实际多开展趣味性、实验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教学。要敢于打破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剔除以前教学中的传统思想,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喜欢在数学课堂上发言,提高课堂的学习互动性和氛围。当然,在数学的教学中难免会有些枯燥,难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这些难点都是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之一。教师不能一味的给学生灌知识点,要设置一些有趣的,有悬念的情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个人思考空间。比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和图像的变化趋势。故事: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很高兴,并要给予重赏,西塔却拒绝了国王的重赏,却只要求国王在他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要求是这样的,在第一个格子中放一粒,第二个格子中放两粒,第三个格子中放四粒,第四个格子中放八粒,以此类推,后面格子中放的麦子数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直到放满棋盘中64个格子为止。国王心想这个要求太简单了,于是就让人付给西塔麦子。但是后来国王明白了,即使拿出全国的麦子,也无法放满整个棋盘,于是国王就欠下西塔一大笔债。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指数函数先慢后快的特点,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还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学有法,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一定要不断创新,不断反思,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钻研教学方法,才能驾驭得了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倘若因循守旧,数学教学一味只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不把知识教活用活,这样的课堂在中职学校,只会事倍功半,学生完全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学依然脱离不了老师上课讲得唾沫横飞,下面学生昏昏欲睡,学生不想听,不愿听,听不进的“死循环”。中职数学创新教学难度很大,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达到总体素质的提升,注重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数学思想融入到专业课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中职数学教学获得最佳效果,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燕.浅谈职高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年第19期
[2]贾生萍.论新课程背景下职高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创新.考试周刊,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