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梅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文昌小学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去感受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探究数学的奥秘,开启学生思维创新之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做了以下几点探索与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创新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号,也不是今天做明天就可以不做的事情,它是贯穿于人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全系列的一件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对什么事物都很好奇、都喜欢探索求知等天性,适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创新,进而动手创新。
比如,笔者在“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给几个学习小组安排了任务,让每个小组把两个纸板剪成完全一样的两个梯形。任务完成后,笔者便开始发问:“同学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你们手中剪好的图形,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把它们组合成我们认识图形?各小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把答案提供出来。”这时候,各小组热闹起来了,纷纷开动脑筋想办法,把两个相同的图形拼来摆去,有的小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候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再次抛出问题:“同学们根据你们现在的拼法,请想一想,你们剪成的某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跟刚才拼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存在哪些关系?通过这些拼成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同学们可否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经过老师的指导和点拨,同学们根据以前所学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对照已拼成图形快速地推导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像这种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式、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学习,不仅激活了学生感官系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勇于创新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往往一些有趣的事物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游戏教学,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掌握好知识。
比如:在小学数学“小数除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整除”、“余数”的概念,笔者便在课前做了个小游戏:特意在市场上买了12个苹果,拿到课堂上。学生们一见到又红又大的新鲜苹果,个个都是兴趣高涨。我适时地抓住契机,让学生将这些苹果进行分堆,并且规定每堆的数量必须相同。学生经过动手操作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5堆的苹果会有多余的苹果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来开展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整除”、“余数”的概念。通过这种游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就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游戏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喜欢学,而且让他们乐于思考、勇于创新,因此,抽象的数学知识需靠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数学生活环境中更加愉快地学习。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里必须注入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开放式教学 激发学生探索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走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开放式教学”,把教学出发点和核心放在学生身上,多发问,多鼓励,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搜集数据。有的小组去收集体育室的运动器材的各种数据,篮球有多少只、羽毛球有多少只、乒乓球多少只等,有的小组去图书室收集图书的各种数据,绘本多少册,童话故事多少册,科谱书籍多少册等,有的小组去音乐室收集乐器的各种数据,电子琴多少台,手风琴多少台,笛子多少支等,让他们一一做好数据的统计。像这样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数据收集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分组合作也拉近了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数学问题结合生活,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同时这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生活化数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生活经验,大胆的数学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测,这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综上所述,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更喜欢接触有趣的事物,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必须要多实践、多了解,并制订相应的目标和内容,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生活和体验生活,也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