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杰
山东省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昌中学新校区 252000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一种能力。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思维的开发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首先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然后再提出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初中教育
引言:数学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其能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教师一定要充分的掌握其特点,从根本出发,结合实际情况,面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初中数学是所有学科中的主要学科,不仅影响着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还影响着学生在更高层次学府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初中数学本就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学科,一旦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的轻松,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加容易解决,缩短学生的实践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当前国与国之间竞争越来越大,数学涉及生活、工作、科研等多方面,可以说数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软实力。当前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当前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创新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基本就是“人”,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加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数学理论,还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时,最关键、最首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初中生虽然自制力依旧没有发展完全,但相比小学阶段的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将自己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其次,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尤其是数学中的函数和几何问题更是难中之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学不懂、学不会”,从而产生畏难心理。在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还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多重打击就会更加对的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改变传统的严肃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活跃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肯定学生的进步。教师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还要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尤其是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更要加强引导。例如在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第5章的《几何证明举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然后根据自己思路去证明,肯定学生的成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但是在之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多的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分成三到五个人一组,在平时学习的时候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会因为各自的思想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学生优化学习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初中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在玩耍时能够放松心情。例如在《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中,在结束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圆柱形的纸筒上作画,然后将其展开,让学生观察其不同,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还能巩固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枯燥且困难的,但其实掌握方法,一切都有规律可循。初中数学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师要采用一切科学的、合适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自己的数学课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4),36-37.
[2]杨叶海.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2018(0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