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 曾美兰
[导读] 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水平发展迅速,古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史上又有周恩来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伟大的“家国情怀”呼唤着一批批中国人的爱国之心。
        曾美兰
        龙川县隆师中学  517300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水平发展迅速,古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史上又有周恩来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伟大的“家国情怀”呼唤着一批批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伴随时代变迁,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依旧是我国历史学科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文章立足于家、国二者关系理解,提出了几点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启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以深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及自豪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情感基础。家国情怀的渗透,既是爱国主义情感的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更是激发学生历史兴趣的有效途径。
        1家国情怀的现代解读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内涵,指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并促使共同体发展的思想、观念。家国情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确定了家族内部的秩序,而分封制则依托宗法制构建了国家层面的统治秩序,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但家国情怀却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下来,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脉络。家国情怀具有两大特征,首先,家国同构。血缘关系是中国古代伦理政治的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网形成了家族,而国家正是由千万个家族构成,二者在组织形式与思想观念上具有同构性;其次,忠孝同构。忠、孝观念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伦理思想,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二者在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基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家国情怀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国情怀中的忠君思想彻底进入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家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淡化,家庭成为社会的单元,家国情怀的内涵也转变为对家庭的责任感与对国家的认同感,而爱国主义则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内容。
        2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
        2.1整合教材,深入挖掘
        家国情怀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人文因素,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始终。为了让学生更完整、更深刻地感受家国情怀,历史教师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整合教材,将相关内容摘出来,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中日之间的争战”为例,从明朝戚继光抗倭开始,到清朝时的中日甲午海战,再到坚持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再到现代的钓鱼岛之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从各个章节摘出来,整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对中日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有一个清晰地了解,顺着这条主线深入了解其中的重要片段、历史剪影,都是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最好教材。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深入挖掘分析。

多媒体以其极富渲染力的表现形式成为渗透家国情怀的不二之选,以“国共十年对峙”为例,教师可以截取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或画面在大屏幕上播放,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年的艰苦岁月,以及面对艰难险阻仍坚忍不拔的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当触发学生的情感闸门后,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一个有一个险关?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和革命的中流砥柱?是拳拳爱国之情、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信念、是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至此,家国情怀的渗透水到渠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2.2完善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家国情怀教育中,为了更深刻的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明确家国之间的关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国家发展中的各种需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改变历史教学标准的同时,保持家国情怀始终不变。历史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安排,以教材作为背景,在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时,借助对媒体设备为课堂教学引入配套的专著以及优秀的爱国情怀的视频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例如,教师在教授《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传统习俗和文化,使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可以借助小故事、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积累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伟大性,提升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
        2.3联系现实,融入生活
        历史的变迁使社会环境、人文思想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就使学生在探究历史时产生割裂感,甚至无法理解古代人民的行为和思想,致使不能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其育人价值只能是空谈。为此,历史教师要找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着手,使其能够穿越时空去理解历史中的人和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国情怀地渗透。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引导学生从家里寻找老照片、去当地民俗博物馆参观、去网上查资料等,搜集改革开放前建筑形式、出行工具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再让同学们说一说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交通工具和日常生活状况,两相对比,就能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可见党的领导是多么地正确、多么地科学,由此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再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我给学生出示了现代吸毒人员的丑恶面目以及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毒品需求而犯下的一桩桩恶行,通过画面和数据给学生直观而深刻地冲击,使他们明白毒品的危害性,也就能够理解“虎门销烟”的正义性和鸦片战争中外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进而萌发了好好学习、努力建设祖国的爱国情怀。
        结语
        要想借助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其传承的意义,需要我们各位高中历史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以身作则,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赖立新.以家国情怀教育为抓手,培养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实践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12):27—29.
        [2]程昱.以史为鉴?建设法治国家——以《罗马人的法律》为例谈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0):88—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