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陈宏
[导读] 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迅速。
        陈宏
        锦州市辽西育明高级中学    121000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迅速。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历史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学科。以往的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任务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历史教育者们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由于高中阶段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直以来受到非常高的关注。高中历史教材分为中外历史纲要两大板块,又围绕着政治、经济、文化几个专题开展教学,涵盖了国际、国内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利用好教材上的史料和插图,适时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时事新闻,培育学生自己的历史理念,辩证分析历史、解释历史事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1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首先,老师对教材的内容没有创新。在当下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多数只会依据教材来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单纯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述,使得学生可以真正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少之又少,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受局限。况且历史的教学内容都是离学生现在比较久远的,就使得学生难以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长此以往,课堂的教学会一步步瓦解学生对历史最初的兴趣。其次,老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灌输式教学是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学生对事物的主观思考能力受到限制,课堂的气氛过于沉闷,打压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加影响高效课堂教学的形成。最后,老师在课堂中展开的实践活动太少。现如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阻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直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很少举办关于历史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模式一般都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校以及老师很少举办关于历史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去参观和历史有关的博物馆、关于历史人物的博物馆等等。
        2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2.1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奠基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立足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历史史实,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理论支撑。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可以从教材中对秦始皇、李斯、商鞅的政治理念入手,结合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中央集权制对我国古代政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举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正所谓是“分久必合”,秦朝结束了各国分裂割据的形式,统一了六国,为中央集权制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进行中央集权,例如统一文字,奠定小篆在书写上的地位;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推行法家思想,制定严苛的律法制度;实施朝议和郡县制度,便于皇帝的管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自主解读和探索,对于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进行分析,辩证看待这种制度,在诸侯割据分裂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多民族的融合,利大于弊。但是这种制度对于底层劳动群众的压迫比较大,在历史长河发展中会逐渐淘汰,民主制度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学生在自主辩证分析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2.2引入问题驱动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的改革需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力求整体的教学思路是本着从历史核心素养方向出发,在改革完善教学设计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入实际问题相配合,辅助设计方案的具体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单纯的教学可以实现的,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教师的积极引导。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问题的驱动模式,以交流互动的模式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深化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分析历史事件,认知历史的价值观与根源影响。例如,在“鸦片战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此事件进行多方史料的填充从而丰富课程的骨架,同时引出林则徐禁烟的事件,让学生在获知更多的历史背景基础上全面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为了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巧设关于中国鸦片战争的根本性问题,比如 “思考导致中国鸦片战争惨败的客观原因到底有哪些?你认为导致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各个资产阶层的人民已经开始积极反抗侵略者,但是中国几乎每战必败,你认为其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等等。教师通过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并从前后事件的对比、价值观考量以及当时的政权问题综合考虑来寻找答案,深化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中其他背景故事的介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这种问题、故事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证实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核心素养的大方向中落实高中历史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2.3基于核心素养,明确分层标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全班学生都学到能力范围之内的知识。一个班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为了增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推动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把学生按能力的不同分组,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为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思考问题,实现班内所有学生共同进步、提高的目标。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识,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辛亥革命”这一节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一事件的经过,明确其思想内容。利用分层教学,让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掌握课本要求的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发掘其内涵,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4在教学时培育学生具备史料证实的意识
        史料证实是让学生在得到史料之后进行分析,分辨其真实性。因为历史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只有利用现在仅有的史料来进行分析和理解,完成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如果要正确客观地探索和分析历史事件,就需要增强史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
        2.5课堂小结时设问反馈,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温故而知新”是对知识的再次了解,课后小结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的最佳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还需要设置具有拓展性质的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目标。高中生如果具有时空观念,能够合理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因而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此项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年代表达方法,如干支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等等。
        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把核心素养贯彻在每一个教育环节,把教材内容和时政新闻等与历史史料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史料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石岩.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38.
        [2]尤昌荣.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华夏教师,2019(31):47-48.
        [3]王珩.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对策探析[J].才智,2019(30):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