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刘颖
[导读]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见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通过历史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养分。
        刘颖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实验中学  032100  
        摘要:我们学习历史,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见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通过历史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养分。在注重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但当前历史教育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考试考查的内容,忽略了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提高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升华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在思想上有远大的理想,是在行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本文主要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言
        家国情怀是渗透于人民内心的精神力量,指引着中华儿女报国、强家。教师在学生成长路上起着引导作用。为国家输送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家国观念。
一、家国情怀素养内涵解读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悠久的文化,不仅包括伟大的四大文明,以及以故宫、都江堰、长城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京剧、南音、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国情怀素养要求学生必须充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超越它、升华它,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对国家、民族发展存亡的使命和责任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历史,进而增强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而这也是家国情怀素养所蕴含的对国家、民族发展存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是在这种家国情怀的指引下,才使得我国历史上涌现出千千万万有责任、有担当的仁人志士,在国家、民族遭遇危难时挺身而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进行殊死斗争。初中历史教学应引导学生逐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赞赏和认同感
        虽然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语言、信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休戚与共,需要共同面对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这就使得世界人民实际上已经身处命运共同体之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 2017 年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重大国际倡议,对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深化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在学习中了解世界多元化文化,感知、赞赏和拥抱人类大家庭[。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太过重视知识的传授效果,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边缘化
        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教师过于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效果,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处于边缘化。

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有关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很少,教师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科知识上,这种旧模式呈现出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重,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对历史学科也会逐渐产生厌倦的心理。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特征缺乏了解,不利于核心素养教学的设计。
        (二)教学形式僵化,与教学目标脱离
        教学形式僵硬,与实际的教学目标相脱离也是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不愿意接受创新和改变,所以不会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培养中依旧采用僵化的教学形式,这与实际的教学目标是相脱离的。此外,由于对形式创新的过度追求,史料与教学内容没有结合。比如,许多教师会在课堂上用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游戏的内容又和教学的内容存在一些出入,关联性不够强,不能发挥出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形式化。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开展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重视坚实物质基础
        所有的教育教学参与者都应该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对教学需要的物质设备进行积极的完善,尤其是“家国情怀”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更是如此,要在实践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比如说在讲授《原始农耕生活》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农耕生活文明通过影视资料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从而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感受到“家”和“国”的分量,培养情怀。
        (二)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训
        教育在创新发展,教学内容也在不断革新,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也要在不断更新的教育形式下进行及时调整,利用多种培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能力,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学习,多方面涉猎知识,努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教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比如说在讲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教师可以利用个人丰富的综合知识,为学生全面讲授隋朝历史以及隋文帝和隋炀帝的个人生平,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暴政所带来的灾难,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尊重学生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将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探究,通过学习主动探究,找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让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等,从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结束语
        家国情怀是人民对国家的深情大爱,会驱使一个人做出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有利的事情。历史学科是家国情怀的载体。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历史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味传授基础知识,刻意培养、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为了“没有感情的答题机器”,将成绩视为学习的全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国家输送积极向上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亚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8):120-121.
[2]张聪聪.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D].河南大学,2018.
[3]谢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33+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