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子豪 2.张涛 3.宋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近年来,高校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为国家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发展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促进二者的融合,以达到更高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历史;融合方式;
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的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五千多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并且鲜活的教学资料,是人类认知和实践过程中的客观事实,能够佐证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历史知识,将历史启发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并作创新性的编排运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剖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规律,可以增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一、历史启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式
1.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和典型案例。首先,历史事实中特别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于世界的重大事件、推进社会前行的历史人物、人民群众是最好的素材,教师可将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植入其中。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结合“五四运动”时期的先进青年在民族危难之际,是如何用他们的热血与激情谱写了一曲浩气长存的青春赞歌的事实,由此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际遇中,紧握先辈的接力棒,继承发扬好“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其次,历史有一定的规律性。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应用历史资源进行启发性教学,还要找好理论与历史事实的切入点。例如,我国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探索认知的过程和标志性成就等,可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提炼有益的精神内容,增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认知。例如,我国从民主革命、建国到改革开放,实现了由救国、兴国到强国的发展之路,可以使学生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再如,我国的优秀文化思想及革命精神,如雷锋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等,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奋斗精神、培强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升华。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对比,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及适用性。历史知识涵盖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民族精神总体形象的缩影,而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历史知识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融合,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保证思政教育的先进性,使其更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同时有利于将人们在过去和现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全部展现给学生。
3.在参观活动中增强实践体悟,深化理论。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现场或革命旧址。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第一课堂,多参观接触这些历史实物资源。通过实地的观察,增强实践体悟,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思考。这种现场式的教学,是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所不能够实现的。
二、历史与思政结合要点
1.对历史资源进行剖析,有效使用历史资料。历史知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相融合,重点是对历史资料的深层次剖析和历史资源的有效应用。
教师应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思想教育的史料、实证,选择恰当的接合点,才可以让历史引导模式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面起到积极的推动性。例如,中华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诚信、正义”等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传统的历史文化中也有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要注意剔除。要坚持创新发展和批判继承的原则,将历史知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符合“开放创新、兼收并蓄”的教育创新要求,才能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2.结合新时代要求,找好结合路径和切入点。要规避“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引导大学生运用自身的各种思维能力,透过历史事件,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信心。例如,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治乱兴衰、各个朝代以及各个著名王臣将相的兴旺与衰落,背后都有历史规律以及各种潜在的历史价值观隐藏其中。对历史的思考与批判,实际上也是有着非常大的价值,这正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又如,运用红色历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启发。红色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资源当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它象征着中国老一代的革命前辈运用自己的革命意志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全国的解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红色历史资源与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启发的重要资源。只有通过这种历史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让大学生更加坚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宝贵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来之不易。
3.结合学生特点,用大学生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历史素质,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历史资料有其鲜活的特点,对历史的探究本身也体现了神密性的,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共一大召开情况时,如果在介绍完相关情况后,多一句“同学们还想不想听一听中共一大召开背后的感人故事?”时,学生会马上表示出更大的兴趣和专注。如果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运用鲜活的历史资料,又能够以翔实并且不缺乏时尚性的语言,将历史事件介绍给学生,将有助于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在作相关教育引导时,教师要把好思政课的政治方向和教育主线,不要把思政课变化单纯的历史课,而要通过精心的设计编排,在思政教育中巧妙运用历史知识,阐释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发展脉络以及主要基调,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历史文化的相关启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所以教师介绍历史事件时,更多的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剖析,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并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点评。可以以主题研究、历史事件的辩论、主题演讲、思政历史情景剧展演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性,反思历史事件的治乱兴衰。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反客为主”,成为学习的主体,慢慢培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参与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积极地对传统的历史思想及历史内容进行批判性融入。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思考方式上的兴趣和特点,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导,充分吸取其它主旋律教育资源的融入,努力使思政教育的元素鲜活起来,吸引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多维度思考,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进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知晓历史,就可以以史为鉴,知晓今天,预测明天,学史明智,知史爱国。
参考文献:
[1]李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2018.
[2]张小清,浅谈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的创新融合方式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