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艳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下坊中学)
摘要:学习兴趣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有无学习兴趣,学习结果大不一样。本篇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愿学化学、乐学化学、会学化学,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探究性教学;有效提问;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兴趣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以往的研究多是经验性的,大多是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出发,引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再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少有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从课程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和改革教材、教学新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教材的多样化建设方面进行分析。基于此,我认为,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第一,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化学;第二,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第三,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此作出努力,合理使用新教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依据
(一)初中学生的特点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时期是生理与心理逐渐完善的时期,也是世界观和性格形成的时期。这是人生极其宝贵的时期,亦称花季年龄。他们积极热情、朝气蓬勃、富于幻想、勇于探索;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对万花筒似的复杂社会生活,内心充满了向往。他们有想尝试成人全部生活的欲望,但又因不具备满足的主客观条件而放弃。他们有很强的反抗干预的意向,又缺乏正确主宰自己行为的心理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动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共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踏上成才的高速公路。
(二)教育学理论依据
(1)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与愿违,甚至挫伤学生。因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教育就应适应产生这种动力的发展规律。所以,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兴趣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低年级的学生要重视游戏,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情感的基本评价意识;在中高年级要重视学生班集体正确舆论风气的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表现机会。
(2)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综合地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的就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力的增强等;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德、智、美、劳等几方面的发展。智的发展主要指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德的发展指的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思想观点、政治态度等的发展;美的发展指的是欣赏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培养高尚情操及对美的追求;劳的发展主要指提高劳动技术的修养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技能。可见,人的发展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兴趣培养的目标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正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一)根据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所采取的激发策略
探究教学可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改进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在化学学科中倡导科学探究,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化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在理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活动,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来激发自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实验操作可以说是化学教学的一大法宝,这种教学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的演示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都会给以积极主动的关注。因为它可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好动的渴望。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所采取的激发策略
(1)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与要求。在我校的初中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的化学任务是什么。他们就迫切需要化学老师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而这些要求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只要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所以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寄予期望与提出具体的要求。
(2)帮学生自己确立化学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提出期望与要求,而学生自己亦应该有对化学的期望与目标。大家都知道学习若有目标,而且可望又可及,学习兴趣就会增强。布朗等人发现,凡是设立学习目标的学生,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相反,未设立学习目标者,其成绩比较差,而且常有行动迟缓,裹足不前,缺乏学习兴趣。
(三)借助生活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结合学生生活意味着教学内容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完整的生活,注重与其它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索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情况,收集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当前的初中化学教材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人与环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如新增了“海底可燃冰”、“车用乙醇汽油”等内容,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精美插图,涉及到与化学相关的安全知识、工农业生产、古代化学的发展状况、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等。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结论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以往的研究多是经验性的,大多是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出发,引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再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少有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从课程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和改革教材、教学新资源的开发进行分析的。
参考文献:
[1]汪明徽.化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有效性[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
[2]孙宪启.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北学教学,2007(8)
[3]郝玉梅.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J]北学教学,2008(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