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未必是真过敏 -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3期   作者:董莲
[导读] 青霉素过敏未必是真过敏

董莲
(四川省人民医院交通医院;四川成都611731)
   
   青霉素是我们临床治疗用药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具有非常有效的杀菌作用。青霉素的主要杀菌原理就是通过破坏致病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繁殖阶段直接杀死细菌发挥作用。虽然青霉素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心内膜炎、扁桃体炎、咽炎等因细菌引起的身体炎症,但是青霉素的使用要十分谨慎,因为少数患者都对青霉素表现出严重过敏的反应,所以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药物试敏,如果患者过敏就不能在治疗中使用青霉素进行杀菌。那么青霉素过敏是真的过敏吗?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但是首选抗生素治疗药物就是青霉素又应该怎么办呢?青霉素过敏能不能做皮试?如果能做皮试,在操作过程中又应该注意那些方面呢?
   孙先生最近经常出现腹泻的问题,一开始孙先生认为可能是饮食出问题了。但是在恢复正常饮食后,孙先生腹泻的症状并没有减轻的趋势,在询问相关病史的过程中,孙先生说前一段时间自己得了耳炎,一直在服用医生开的广谱抗生素,现在耳炎的症状已经基本缓解,通过对孙先生就行一系列的检查后判断,孙先生的腹泻症状是因为广谱抗生素副作用导致的,因为孙先生耳炎的症状尚未完全痊愈,因此建议孙先生用青霉素代替广谱抗生素治疗。但是孙先生一听要用青霉素治疗连连摆手,并说到他在治疗耳炎时医生询问过父母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因为孙先生的母亲对青霉素过敏,所以才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但是经过皮试反应发现,孙先生并没有青霉素过敏的症状,因此通过用青霉素代替广谱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孙先生再也没有出现过腹泻的症状,耳炎症状也逐渐康复。
   通过上述的病例可以发现,不少患者都认为遗传是导致青霉素过敏的主要原因,不少医师在诊断过程中也习惯性的将遗传史纳入是否采用青霉素疗法的主要依据,但是家族中有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真的就对青霉素过敏吗?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总结发现,青霉素过敏的原因因人而异,不少患者即使皮试过程中出现了过敏的症状也有可能是皮疹引起的,所以青霉素过敏并不一定是真过敏。
   一、青霉素过敏
   人们对青霉素过敏反应一点也不陌生,皮试是最直接确定患者是否对青霉素过敏的主要实验方法。临床上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会出现过以下几种反应:首先对于轻度青霉素过敏患者或者青霉素注射量较少的患者,会出现全身性皮肤发红、瘙痒的症状,同时还伴有组织液外渗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过全身性的症状主要是因为使用需要静脉注射青霉素的方式,所以瘙痒、发热、组织液外渗等可能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而对于青霉素严重过敏患者,使用青霉素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是休克的情况。所以在每次使用青霉素治疗前必须在患者的手腕进行皮试。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患者出现了红肿、瘙痒等症状千万不能挠皮肤,一方面是因为在挠的过程中很容易挠破,另一方面是因为水肿症状很快就会自行消除,如果患者实在瘙痒难耐可以试试通过拍打红肿部位来缓解瘙痒。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是因为抗体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的,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在大部分的青霉素过敏患者体内并没有检测到青霉素特异性IgE。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部分传统认为是IgE介导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能不是真正的过敏反应,而是类过敏反应,这种类过敏的症状出现与青霉素直接诱导组胺释放和激活细胞的信号通路有关。
   二、类过敏不是真正的过敏
   从字面意思上分析,类过敏是一种类似过敏的症状,但是不是真正的过敏,类过敏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红肿、瘙痒、发热的症状,但是二者之间的发病原理不同。
   速发型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在临床表现上几乎一样,两种过敏病症的发病都非常迅速,严重的过敏患者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反应,并最终导致死亡。
   二者的发生机制不同,决定了在临床处理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不同。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是由IgE介导,其发生过程可分为致敏、激发二个阶段。也就是说,当患者第一次使用青霉素后,药物会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此时人的身体将处于致敏状态,但是不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症状。但是当第二次使用抗生素时,人体内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抗原,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诱导人体出现过敏反应症状,通常情况下,这种过敏反应与注射的青霉素剂量没有关系。
   类过敏反应的反应更直接、更简单。它可能是因为药物直接刺激炎症细胞或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引起,这一反应过程不需要抗体介导参与,所以在第一次注射青霉素药物时,人体就会出现过敏的症状。另外与过敏反应不同,类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否以及反应的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也就是说注射的青霉素剂量越大,患者的类过敏反应也就越大,注射的青霉素剂量越小,患者的类过敏反应也就越小。
   三、临床上针对过敏、类过敏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例如患者患有因细菌引起的耳炎症状,通过简单的青霉素治疗就能痊愈,但是患者在皮试时出现了过敏的症状,且家族中没有青霉素过敏史,这时是否应该对患者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通常情况下,医师一般建议先确定患者是否是真的青霉素过敏,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对于那些真正因为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来说,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在注射青霉素药物后出现了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那么在之后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基本上就不会再使用青霉素药物作为抗生素治疗的首选药物,即使是其他的药物如果含有与这种药物类似结构在使用上也要非常谨慎。
   而对于那些类过敏的患者来说,如果患者出现的是类过敏反应,那么医师在治疗时的结局将会大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类过敏反应程度与注射的青霉素剂量大小、用药方法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即便是患者曾经对青霉素有过类过敏反应,也不意味着患者就不能注射青霉素,实际上通过剂量方案的优化,调整用药方法,例如如减慢注射速度等就可以控制青霉素,减轻甚至避免患者出现类过敏反应。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总结,搞清楚自己是真的青霉素过敏,还是类过敏对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患者一旦出现身体炎症必须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防止错过最佳的治疗期间,同时配合医师叙述自身的病症,及时告知医师家族史、手术史等情况。如果需要注射青霉素,必须先进行皮试,确认自己无过敏症状后再实施治疗方案,保障生命安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