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王明
[导读] 解决问题是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学习实现数学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王明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  236800
        摘要:解决问题是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学习实现数学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客观反映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本质。在传统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实现应有的教育目标。数学教师应该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事项相关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引言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数学老师大多没有认识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考试,六年级数学老师更多的是教给他们解题方式,甚至是解题的套路和模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分数的提高并不是相对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落实,对于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效果惊人的。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自身的数学专业性和综合素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然而,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的被动式教学,让学生丧失了主动进行解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牵制,自主思考的能力被限制,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课前导入,循循善诱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比如小学数学六年级学到分数的乘法,在课前导入过程时,老师可以说:“老师有一个蛋糕,分成了二十份想分给全班同学,但是小明是大胃王,一下子把前后左右同学的全都抢过来吃了,那么他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问题设置既生动有趣,同时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其展开探讨,并且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二)指导文本解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这是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关键点。很多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阅读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都是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要求,教师要运用多种措施来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

比如在路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明确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问题一目了然。大多数数量关系的问题都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解决,不仅能明确题意,还为问题解决提供了思路,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尽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能从文字信息中抓住关键信息,明确给出的条件和最后的问题导向。比如在同一道题中,先增加后减少等情况改变的现象经常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部部分析,层层深入的去解读。这些都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需要学生强化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活动来加深理解程度,也可以通过个人理解展示来锻炼阅读能力,在日积月累的实践锻炼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构建数学模型,提升模式识别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将数学问题进行模式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快速地对数学模式进行检索,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数学模式进行推广,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问题。模型构建的过程是一个观察、分析、抽象推理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发现、推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课后总结,归纳提升
真相只有一个,答案也只有一个,但破案手段很多,解题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的考试,许多教师往往会教给他们“提分宝典—解题套路和技巧”,只有遇到这类题就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不能否认总结规律也十分重要,但不能太过于肯定。只有一种套路往往会封杀学生的其他解题方法,限制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丧失对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追求,这样对解题提分尚有风险,更无法起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因此课后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巩固基础知识,奠定学生解题基础
数学问题的成功解决依托于基础的数学知识。否则,学生理解再到位,思路再清晰,都无法完成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比如在路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先理解公式及变形公式的推理过程,同时对公式定理达到烂熟于心的记忆程度。这样学生才能在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基础知识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好相关的总结和复习活动,使学生在温故中而知新。同时,良好的计算能力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教学指导活动。
结束语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解题策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落实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皓.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蒋梦颖.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8.
[3]熊翠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5):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