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童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 王艳妮
[导读] 童谣,这种千古流传的教育形式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天真烂漫的孩子
        王艳妮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城关小学     
        童谣,这种千古流传的教育形式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天真烂漫的孩子,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加深和扩展,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早已淡忘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数学方面的知识点又还给了课本、还给了老师。基于这些现状,我尝试着编写一些“数学童谣”。我想用古老的童谣形式融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当然,这些“数学童谣”既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又要与数学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既要有,又不能滥。笔者在编写“数学童谣”时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数学童谣”应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学生,无论他是几年级,毕竟是10岁上下的孩子。由于受到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上的自我约束性差,特别是学习数学则更加显示出一种不严谨的态度。我所教的一年级孩子在学习数学时经常粗心马虎,在做计算题时,不是抄错数,就是看错运算符号。于是,我就编写了《准字歌》这首“数学童谣”:
小朋友打开本,数字符号要看准。
眼看准嘴读准,动笔还得要写准。
数要准号要准,算前和书再对准。
    这首童谣虽然只有三句话,却给学生指明了减少出错的方法步骤,同时也教育了学生面对数学要严谨认真。孩子们特别喜欢这首“数学童谣”,课间也唱着它。尤其是做作业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唱起来,提醒自己别犯这样的错误。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端正,他们认真、仔细,这是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态度,也是作为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好品质。
    二、“数学童谣”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学习数学时,理解算理算法可以称得上是学生接受的难点。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学课本,对于算理算法的讲解却是那么的枯燥生硬,不易于学生接受。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9加几”时涉及到“满十进一”的算理。当时我们充分利用了手中唯一的学具 数位筒,进行直观的演示,又反复朗读了书中总结的算理,使学生由感性出发达到理性认识。但是课后反馈上来的信息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一两天就把算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背诵出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这正验证了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短时记忆是不牢固的。但是,我又无法让学生每天机械地去背那枯燥无味的算理,因此,我借助“数学童谣”的辅助教学,编写了《跳龙》 :
9像一只小蝌蚪,冲着“十位”奋力游。
这事小1伸把手,合并成“十”就出头。


    余下几个别乱走,“个位”上面跟紧喽!
    这首“数学童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复杂难懂的算理概括出来,它告诉学生“当遇到‘9加几’的时候,只要从几里面抽出1来与9合并成10就向前十位进一,余下的是几就写在个位。”它似乎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学生一边操作手中的小棒儿,一边唱响这首“数学童谣”,把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达到了把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效果。由于童谣的辅助,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在玩与做中探究知识,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数学童谣”要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窍门。
    学习数学不能光靠背公式和记条条框框,有些时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捷径,掌握多种方法和窍门。往往在这时,“数学童谣”最能显示它的身手。它以简洁明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韵律、浅显易懂的文字,帮助学生把各种规律、方法常挂嘴边,随手拈来,使难点不再难,把学习当成乐事。记得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学习面积单位的化聚时,我和学生共同编了这首“数学童谣”:
    单位面积三兄弟,有时也会串亲戚,
进谁家门都有规矩,同学们可要心中记:
高化低用乘法,去乘谁?乘进率!
低聚高用除法,除以谁?是进率!
    有了这首“数学童谣”的陪伴,学生再也没犯过糊涂。不仅如此,他们还相当聪明地把这首为了解决“面积单位之间化聚题而编写的“数学童谣”成功地迁移到“时间单位化聚”、“长度单位化聚”和“质量单位化聚”上来,都感到方便实用,收益匪浅。
    这学期,四年级教材里讲到了“角的画法”,这对于学生来说又将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我早已经创作了数学童谣”《到位》 :
点和点,要到位;边和边,要到位。
眼看刻度要到位,手下标记需到位。
轻轻连线画到位,老师见了很欣慰。
    这首《到位》把画角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交代的清楚明白,省去了烦琐的叙述,保留了重点,使学生理解起来更直接、更形象。
    
随着新课标逐步深入人心,童谣正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学习新课标、运用新课标的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体会,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因生制宜、因课制宜地生成适合于本班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唱响“数学童谣”,让这种口口相传的形式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孩子,使学生学习数学真正地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数学童谣”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自主感知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