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林夏蓉
[导读] 本文基于当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特点,探究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创新。
        林夏蓉
        厦门市梧侣学校
        摘要:本文基于当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特点,探究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创新。新时代背景要求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培养问题意识,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应当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大环境;第二是努力设计涵盖问题的情景;第三是走出课堂接触真实的社会问题;第四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善问”品质。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将对小学基础教育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基础教育、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中的问题意识需要被进一步强调和突出,所谓的问题意识也即人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怀疑和探索等心理状态。可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求知欲的根本动力,这种动力的产生有利于推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启蒙阶段着重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结合当前的小学教学现状,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只是单纯的灌输过程,小学数学老师负责讲,学生只负责听,学生习惯于单纯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既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缺乏自主思考的过程。所以,结合当下的教学现状,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研究具有难以忽视的重大意义。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大环境
    首先,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环境具有鲜明的特征,比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苟言笑,训练过程讲究题海战术,学生往往在听完教师讲解之后,自己便开始从既定的规则出发,进行尝试。在着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中,教师应当改善这一学习环境,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也即教师不能将学习中探究的乐趣直接剥夺和抹杀。教师是权威的课堂中,学生往往不敢发言,更不敢进行质疑,由此,直接扼杀自己的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这种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很难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也很难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相驰的。与此同时,建立民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还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挑战权威,所以在自由的环境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的同时,学生也会更加尊重教师的观点,达成一种观点的交融。这一环境下的学习,也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减少发言和质疑的顾虑。
二、努力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当今的教育过程中,情景教学法的优势是十分突出的,这以教学方法在很多科目中都有所应用,这自然包括小学数学,而且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由此使得学生处于特定的情景中,由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是创设生活情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经验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积累他们生活经验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和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助于他们在真实的问题中寻找问题,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自己家房子的面积,通过设计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和陌生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是创设包含可以进行探究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由此实现学生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
三、走出课堂接触真实的社会问题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中,还应该拓展到日常生活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应当通过“走出课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引导自己的学生走入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之中,由此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帮助学生萌生问题意识。在这次“走入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留尾巴”,也即可以结合所讲知识,以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或者课后集体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走入叫做生活的“课堂”,比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平面图形,如圆形的杯子、方形的房子、三角形的架子等等,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不同形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花圃形状,用48米长的栏杆围做花圃,看看谁设计的花圃面积最大等,引导学生对真实而有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此外,教师还应该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主关注生活场景的问题,当然这种问题并不局限于数学领域中,多角度的阅读有利于在整体上提升理解能力,从而接触更多的生活问题,可以说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基础问题,有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着重培养他们的“善问”品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的一种素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自己学生的质疑勇气。所以,当学生产生问题时,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学生敢于发问,没有发问,问题将深埋在学生的心中,所以教师在创设宽松的大环境前提下,还要注意从小鼓励质疑的声音。比如在教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发问,诸如:“房子为什么被设计成方形?”“桌子为什么有圆有方”“杯子为什么是圆的多”“三角形为什么更为牢固”等,此类问题都将是打开学生思维世界的钥匙,再现小学生本身的思维过程与问题意识。
总之,在当下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应当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大环境,在环境中,努力设计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发问,着力培养学生的“善问”品质。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于曼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家长(上旬刊),2020,(4):65,67.
[2]石洁瑜.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8):83-84.  
[3]陈坚.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7):59-60.
[4]谢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0,(18):93-94.

作者简介内容: 姓名:  林夏蓉,出生年月 :  1975年11月27日性别 : ,女籍贯:  福建厦门,最高学历: 专科,职称 :  一级教师,研究方向:  ,小学数学,邮编:  ,361100,单位: 厦门市梧侣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