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富燕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川兴中学
摘要:高中化学科目学习,有着任务量大、难度高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有必要利用迁移理论,把有利于学生理解当前知识点的要素迁移进来,成为促进剂。只有加快学生的理解,才能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具体的策略则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及合理规划,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快,记的更多,能力更强。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思考迁移理论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迁移理论;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引言:
传统教育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都是以知识讲解为主,受学生差异的影响,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认识程度不高,缺乏思维和思想认识的成长,极大制约了自主学习的进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设计化学概念与规律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高效教学的前提下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给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广大化学教师在尝试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其中迁移理论的运用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其可以将化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迁移或转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1.关于迁移理论的基本概念
所谓迁移理论,指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下的学习,对于这个人学习产生的影响。从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迁移理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就学科教学来说,主要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的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简称干扰。新旧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客观因素,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学习者自身的分析、概括能力,则是产生迁移的主观因素,分析、概括能力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虽然当前这一理论有多种不同的学说,但是简而言之,是要将所有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有利影响,迁移到某一科目的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影响,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发挥这种迁移的实际成效,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以及积极实践。
2.高中化学教学当中迁移理论的应用意义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论是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或是情感层面,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关联,以直接或是非直接的形式,在教学领域亦是如此:一门科目的存在,看似是独立的,学习过程也是看似互不牵涉的,但实质上与其他知识都不可能是绝对平行无任何交集的,这便给教学带来了改革的转机。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任何科目的学习,都追求效率,需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速学生的理解消化,让学生能够摆脱学习瓶颈,这样才能够跟上整体的教学进度。而迁移理论则有着这样的作用,如同以上所述,各个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教学,都是相互在某一点上有所关联的。每一科的学习过程中,随着不断的积累,都会产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有辅助作用的要素,对于化学这一学科的学习来说亦是如此。其他学科的知识,原本所学的本学科知识,以及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养成的某些素养及学习习惯,与当前的学习过程有了交集,自然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理解起到一定的影响,这便是迁移理论。
然而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运用迁移理论促进学生的理解,避免负面迁移,还需要教师群体根深入的去思考,更认真的去规划。因此,下文还需要针对应用策略进行进一步分析 。
3.高中化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实际渗透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或是把知识点张冠李戴,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以下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迁移理论的运用策略:
3.1思维模式迁移
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思维局限都是源于记忆定势。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印象的重叠或是记忆的混淆,即原有的旧知识,如果严重干扰了目前知识的学习,反而会影响学习进度。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章节时出现的化学平衡常数K表达式,在《化学反应原理》中有一段文字描述,即固体、水溶液的水浓度,可视为定值,其浓度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当中。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往的记忆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对当前的学习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产生混淆。实质上当水维持在蒸汽状态下,与部分有机物产生反应时,这时水是应当列入表达式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便应当指出这一点,避免学生受到记忆定势的过度影响,避免混淆,这才是有利的迁移形式。
3.2知识概念迁移
迁移理论不仅能够在思维能力养成过程中加以利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许多知识的具体讲授过程当中,教师合理应用迁移,也能够给予学生很大的启发。在化学课程当中,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是关系密切的,多数新学的知识,都需要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为基础,才能够真正学好。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理解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迁移理论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更快的补全自身的知识框架及知识体系。新旧结合、各学科结合,将以往的经验加以应用,自然能够够大幅度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核心知识点。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3知识应用迁移
在迁移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具备灵活迁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仅仅只有教师需要掌握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亦需要掌握这样的能力,这是让学生独立开展知识探索并且合理应用知识的关键点。许多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之所以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都与其自身的迁移意识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教师虽然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但是学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迁移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当以“授人以渔”为主要目标,将迁移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利用一定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意识到当前应当利用迁移理论去解决问题,并且自主开始迁移过程。这样学生最终学到的,才是属于自己的,会形成永久的记忆。
3.结语:
总之,高中阶段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以及应试压力,是每一位学子众所周知的。正是为了缓解这样的压力,教学改革成为了高中各科教学的核心课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思考,使用高效的教学策略,让各个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能提升教学效率。而迁移理论正是以教学情境的相互融会贯通为基础的理论,对于各科教学效率的提升都十分有利,对于化学教学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汤蕾.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劳永生.迁移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A].新教育时代,2019(01):126.
[3]计许婷.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姚梅林.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J].心里发展与教育,2000(0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