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兰
江西省德安县第一中学 330400
摘要:新课标改革正是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在传统的教学舞台上掀起改革的浪潮,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敢于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的初衷。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物理教学。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推理、实验及讨论为重要形式的教学手段,需要师生加强配合,实现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有效优化,进而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引入问题教学法的背景及意义分析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形势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加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目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促进师生互动,引导他们更好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掌握问题处理的方式方法,成为当前物理教师关注的重点。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开展理论讲述为主,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习题训练,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学生比较依赖教师,且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停留在浅层次认识,不利于促进物理教学成效的提升。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物理教科书内容,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设定相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研究和探索,提高物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进而在不断交流中分享经验,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1]。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创设问题情景,促使高中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具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能力,激发求知欲望。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运用这种方法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应用问题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并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此外,还应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阐述问题,而非采用强硬或带命令性的语言,应该注重增加问题本身的趣味性,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2)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确保学生能够成功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升趣味性,但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可难度过大,这样容易打消学生的自信心。
(3)物理教师应该认识到设置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围绕着具体的问题来展开教学活动,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提出一些补充性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量,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2]。
2.2坚持多种提问方式方法的应用
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可以有多种方法,教师要灵活应用。比如教师可以直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提问,也可以采用间接提问的方式由简入难循序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深入研究问题,教师还可以将正面提问与逆向提问相结合,将两种方法灵活使用,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意识。既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引入不同的问题,也可以针对整体教学内容开展广泛提问和综合提问等,这些都需要物理教师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实际灵活选择,活学活用。
2.3设计创新和发散性的问题
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解答问题。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中设计多个小关卡,每个问题都有多种解决方案,从而学生在做习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求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拒绝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在“机械守恒定律”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到底是实验证明的结论更准确还是运用数学理论进行推导的方法更准确,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有特色和新奇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3]。
2.4营造问题探索氛围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营造问题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会问问题的教学课堂中学习。教师可以将物理知识点和生活中的情况进行关联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不同学生的答案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更正,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此外,在物理教学时,可以辅助使用一些教学设备,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比如,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做圆周运动的事物,包括行驶中的自行车、钟表等。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内容提出问题,像以上事物在进行圆周运动时具有哪些规律?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以根据视频中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更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并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探索范围,为问题的提出创造了基础条件,使学生在遇到相关前提条件的问题时,可以成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过多的干涉,而应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探索的全部环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思维的充分调动,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2.5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设置直观性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演示功能和转化功能,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枯燥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广大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不断提高情境设置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争取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为强化学生的物理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转化功能对物理知识进行加工,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的方式理解物理规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延伸教学内容,以便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牛顿发现这一定律的思考过程,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有效问题,比如“行星在运转的过程中为什么不会偏离太阳?”“通过行星运转的规律你能发现什么?”等,以此为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再比如:在教学“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时,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仅凭一味的理论讲解势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其更多的应用方式,以此延伸教学内容,再配合相关的有效问题,势必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
结束语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日常的观察和预习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并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引入更多的知识点,辅助学习。
参考文献:
[1]乔璐.关于层次教学法对高中物理的影响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1)[2]丁光辉.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交际,2014(11)
[3]辛焕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
究,2019(30):144.
[4]王华山.问题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
究,2019(2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