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故事,灵动小教课堂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成小琴
[导读] 数学故事优势、小学学科特点和小学年龄特征三因素,决定了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且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成小琴
        江西省都昌县天宇小学    江西都昌     332600
        [摘要]数学故事优势、小学学科特点和小学年龄特征三因素,决定了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且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将数学故事贯穿至新课导入、重点难点和课后训练三个环节中,数学课堂将更加灵动鲜活,及时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炫”起来,从而让学生早日发现数学之美、尽享数学之乐。
[关键词]:数学故事  小学教学  寓教于乐

小学阶段数学课堂的知识学习,具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数学故事教学,能够在根本上有效解决小学生的学习困难,把抽象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灵动且鲜活课堂氛围,对于小学生进步意义重大。
一、数学故事教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故事具有的优势、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年纪层次的特征,让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1.数学故事优势决定了数学故事的应用价值。数学故事用儿童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语言,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深入浅出讲授数学知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也更容易。让处在数字敏感期的孩子,对枯燥的数学感兴趣,寓教于乐。数学故事一般具备以下几个优势:一是生活化,越贴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学完成质量也越高;二是简单化,小学的孩子由于年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还局限在具象化阶段,越简单具体孩子越容易理解学习;三是趣味化,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引导把握孩子的学习方向,尽量让故事有趣味性,调动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可操作性,背景故事尽量接受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引导孩子通过主动观察、探索和思考,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2.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故事的应用价值。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小学数学知识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其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需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同时,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和有趣的,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作为数学学习的课堂。这两个特点都与基于培养学习兴趣的数学故事教学密不可分。
3.小学年龄特征决定了数学故事的应用价值。小学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要有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一是记忆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三是注意特点。在生动有趣的课上,在争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时不再需要意志的努力,不受外界干扰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
二、数学故事教学的应用方法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难点讲解和课后训练中合理利用背景故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故事,激发兴趣。故事教学法,用得最多的,是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们要善于用故事导入新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如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五年级了,他很想买一台电脑,方便在家查找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他先来到“小精灵”电脑城,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刚刚在店里转了转,心里有底了。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小蜜蜂”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这下,刚刚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刚刚听了感到很纳闷,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都瞪着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2.难点利用故事,促进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的优势,把难点利用故事化简,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决》时有以下一个片断: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生:七个小矮人。
师: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七个小矮人手拿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生:后一个比前一个多7。
生: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7+7,两个7相加是14,第三个数是21,3个7相加是21。
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我就追问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7、14、21、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生:7。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一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在精练的故事情节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心态。
3.练习利用故事,调动情绪。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我在教学纳税这个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我们班张丹同学父母开了一家家具店,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000元,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增值税,每月应缴纳增值税多少元?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家的情况或了解的信息编故事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灵动鲜活了课堂,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数学故事教学的应用目标
1.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们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通过讲精彩故事、故布疑阵、运用幽默等创设问题情景,寓教学内容于故事游戏之中。在故事游戏中学生们的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让他们在动中学,引发学生好奇、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想”起来,培养创新思维。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在小教数学课堂中,通过故事引导,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爱护学生的独特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联想,采用由此及彼、化生为热、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部分为整体的思维方法,通过联想——转化——解决的学习过程,灵动了鲜活了课堂,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之美、成功之乐。
3.让学生“炫”起来,增强创新意识。学生们都爱表现,希望在学习上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赞赏,但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讲故事、出出题目、说说感悟”的方法,多创造一些机会来让他们“炫”起来。让学生自已编故事,出题目考考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疑问的或不懂的还可以举手向“小老师”请教,学生们在出题、答题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赞赏。这样通过故事教学,灵动鲜活了课堂,让学生们“炫”他们独具个性的风采,让他们在“炫”的体验中增强创新意识,加深对数学之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安瑜赟.对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127-128.
[2]袁晓丹.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162-163.
[3]周建华.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32):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