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胡燕君
[导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知识同样是要慢慢沉淀、积累的,人的修养也是一种行为品德的沉淀,数学素养也如此。
        胡燕君
        浙江省建德市更楼小学 311611
        摘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知识同样是要慢慢沉淀、积累的,人的修养也是一种行为品德的沉淀,数学素养也如此。 为什么数学家会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总有他独特的见解,这和他的思维方式、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更是与其数学素养分不开的。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 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呢? 结合自身理解及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关键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什么是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数学关键能力为数学素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能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自觉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数学基础、感受数学的应用,具备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即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形成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培养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必要性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一门科学, 数学的抽象性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还可以砥砺心智。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发展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 就是事物的定量化和人的定量思维,它的基本语言是数学。 数学将成为 21 世纪的每位公民的基本素养, 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 简单的消费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等能力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 可见数学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在 21 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更应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引导他们,提炼他们,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提高全民素质。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意义非凡。
3培养小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方法
3.1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子曰 :“知 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就是要让学生爱上数学。 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呢?首先就要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数学怀有一种亲切感。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 10 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拿几个苹果或糖果,问学生:“老师拿走了 3 个糖果,还剩几个? ”或“桌子上原来有 4 个苹果,老师又放了 5 个,现在桌子上有几个苹果呢?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认识加法和减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爱上数学。


3.2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是小学数学的关键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必定会遇到各种知识疑难点,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变通。因此,当学生出现疑难时,教师应对其点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帮助,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探索最佳的方法,从而为他们带来启发。另外,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为其提供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进行思考并大胆创新,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可进一步树立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3.3在课堂中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场所,这也就说明,当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中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实现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冰箱、纸箱、魔方、铅笔盒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为学生提供硬纸板、剪刀,让学生就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立体图形进行搭建,在切身的动手操作体验中,使得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一个精准的认识,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又可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建设,从而便于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V=abh,V=a 有一个清楚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学生在民主化的管理中得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乐学数学、好学数学。
3.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学会质疑,学会运用数学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以保证数学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数学关键能力。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找到一些不规则图形进行面积计算,如六边形水池,可通过“面积切割”的方法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水池“切割”成两个梯形,或者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最终求得水池面积。 诸如这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形成数学建模思想, 对于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关键能力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3.5在互动中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对于教学而言,是教师、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通过有效的互动使得学生得到数学学习动力的提升,那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为让学生得到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局面。例如,在教学《比例》这一教学时,教师可以就校园美景图进行拍摄,然后对同一张照片进行一定比例的裁剪,让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在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理解中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所看到过的比例有哪些,在数学抽象知识的建立中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以课堂小老师的身份展开知识讲解,让学生进行评价,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倾听互动的学习过程实现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数学素养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数学关键能力归根到底是一种数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剩,是当今社会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要牢记与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 创造适合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盛蕴 . 浅议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J]. 中国校外教育,2018(18).
[2] 周淑红 .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D].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