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演游戏中培养幼儿表演能力教师的指导行为浅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林爱珠
[导读] 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林爱珠
        明溪县第二幼儿园  
        【论文摘要】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表演游戏的本身特性为切口,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现状,从年龄特点出发,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表演游戏,以自主选择角色、自由讨论、相互模仿、分组竞赛、根据角色特点增添辅助材料、教师参与游戏、在一日活动中积累表演经验、明确任务等策略来提升幼儿表演的生动性和完整性,让幼儿在“游戏性”体验的活动中提升表演能力。
【关键词】表演游戏??提高??表演能力??指导策略

作为创造游戏的一种一一表演游戏,它所蕴涵的教育思想、人物品格,它所涉及的社会面、知识面,无不在为幼儿的思想性格和认知结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年龄越小的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越浓,但同时又受他们的年龄特征、身心理特点的制约。幼儿稚嫩而单纯、无知又娇弱,表演故事中的教育思想、人物性格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影响;他们贫乏的知识经验、有限的能力水平往往又使得表演枯燥而乏味。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就针对教师在表演游戏中培养幼儿表演能力的一些指导行为进行粗浅的解析,以供大家探讨交流。
一、把握故事内容,化难为易
幼儿的表演内容,常常只是一个故事,许多是用记叙文的形式体现在书面,难以溶于幼儿直接的表演中,而且受思维、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幼儿是不可能完整地将故事中的叙事语言在表演游戏中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育者将作品进行二次加工、改编,把作品的内容用话剧的表现形式进行加工、改编,把握故事内容“化难为易”将幼儿难于理解的叙事语言改写成适合表演、易于掌握的角色对白语言,让幼儿在游戏中能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演绎作品,做到语言明了,动作恰当,让别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整个游戏过程浅显又易学,幼儿才会在儿化的故事语言中理解作品的内容、思想,创设出适合角色的表演动作、面部表情。如:表演故事《小兔乖乖》中的叙事:“兔妈妈有三只小兔,一只是长耳朵、一只是短尾巴,一只是红眼晴,有一天,兔妈妈要去森林里采蘑菇…“如果以背诵方式让幼儿表演,比较难又不易掌握,如果由教师旁白又体现不了幼儿的主体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将这些内容化到角色中去,像话剧一样,以角色的语言,你一句、我一句,这样幼儿掌握起来就容易得多。如:兔妈妈出场,后面跟着三只小兔,兔妈妈说:”我是兔妈妈,我有三个孩子。“长耳朵跳说:“我是长耳朵”。短尾巴跳出说:“我是短尾巴”。红眼睛跳出说:“我是红眼睛”。免妈妈说:“今天,我要去森林里采蘑菇……”如此这般,紧扣故事内容,一步一步地将叙事与旁白,用角色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给角色倾注了富有灵魂的色彩。
二、创设游戏情境材料,化枯为趣
表演时的环境材料创设是游戏开展的铺助设备,是激发幼儿想象的根本,它极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视野,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的欲望,促动幼儿通过场景进行相适应的语言与动作的表演。假如游戏的过程只是一味地对话、动作表现,那么表演者和观看者都会产生呆板,无聊的情绪;但是如果创设了相应的故事场景、服装、头饰等道具,则会让人耳目一新,激活了表演画面,促使表演过程生动而富有新意,让表演在情境中灵动生趣起来。例如:表演故事《三只小鸡》,小黄鸡、小花鸡、小黑鸡它们在不同的场景牛栏边、小桥上、草场里找食物这一环节,在没有道具的情况下,一般只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假设,这是牛栏、小桥、草场,然后小黄鸡、小花鸡、小黑鸡逐一出来说角色语言,游戏显得简单而无趣;但是当教师用纸箱创设出牛栏,用平衡木创设出小桥,用KT板创设出草场这三个不同的场景时,幼儿的眼前一亮,不由自主的就会随着表演情节的推进,来到牛栏边小黄鸡说:牛伯伯你看到虫子了吗?老牛说:我这里只有香喷喷的饲料,虫子啊,嗯你到前边儿看看吧,来到小桥上小花鸡说:小鸭小鸭,你看到了虫子了吗?小鸭说:我这里只有好吃的小鱼和小虾,虫子啊,嗯你到前边儿看看吧,来到了草场小黑鸡说:小羊小羊你看到虫子了吗?小羊说:我这里只有绿油油的青草,虫子啊,嗯,你到前边儿看看吧,于是三只小鸡只好到草场里东趴趴、西翻翻,终于发现了原来虫子就在草场的地面里。整个表演过程教师不用提醒,幼儿便能依据场景进入角色自主对话,自主表演,幼儿在表演中氛围随意宽松,动作不受局限,一些胆小的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也能在游戏中充分展现自己了。再如:表演故事《拔萝卜》,如果仅仅只准备了老爷爷、老婆婆、小姑娘等头饰让角色表演,看起来就会显得单调、机械,而如果在场地创设沫制成的草丛,由布缝制成的大萝卜,同时收集竹根、绸带做老爷爷烟斗,腰带,黑色的太君帽、围裙做老婆婆的帽子和服饰,假发做小姑娘的辨子等,使角色形象更突出,让人一看就知道扮演的角色,那么幼儿便会由衷地产生想拔萝卜的愿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通过装扮后的幼儿,一个个角色便活灵活现起来,激发了幼儿的表演的欲望,发展了幼儿的表演能力,使整个表演游戏情趣盎然。
三、用教师的主导凸显幼儿的主体,化辅为主
前面两点:把握内容、创设情境如果只是为表演游戏的发展做好准备阶段的话,那么接话下来我们便来谈谈游戏推进阶段教师应注意的几个指导行为。
1.让教师以隐性主导推动幼儿的显性主体活动
《纲要》指出:“教师应根据教育需要不断换角色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教师在指导表演游戏过程中应隐于活动,及时调换角色,随时准备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以隐性辅导凸显幼儿主动表演。如:表演故事《拔萝ト》,其重点在于让幼儿掌握不同角色的人物个性特征,能力一般的幼儿对老爷爷的动作、语言特征很难掌握,据此,教师就要扮成老公公的模样,举着烟斗、弓着背,锤着腰说:“我是老爷爷,今天要去种萝ト:”不过我听说小(3)班也有许多的老爷爷也要去种萝ト,所以我来應一瞧,(大声招呼)老爷爷你在哪里呀?幼儿赶紧有模有样地学起来,有些幼儿还假假地把烟斗放在嘴边,吧叽吧叽地抽起来;有些家里有老人的小朋友还故意咳嗽了几声。

再如:表演故事《大家爱清洁》中不讲卫生的小白兔总是没有人要当,孩子们总在动员中不情愿地演,于是在幼儿表演过程里,教师就要扮成兔妈妈在最后小白兔改正这个情境中,亲热地拉过小白兔说:“孩子,有错就改还是乖孩子,妈妈亲一亲,然后(呼唤)小猫、小狗、小鸭、小鹅,小兔改正了,快跟她一起做游戏吧!”其他幼儿赶紧拉着小白兔一起做拍手游戏,此后的三个阶段再也没人为谁当小兔而争吵,学会了有秩序地轮流扮演角色。
2.在集体中兼顾个别,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手有长短,人各有异。”承认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是尊重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为了每个孩子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特征,教育者应培养进幼儿遵守角色互换原则,既照顾集体、又兼顾个别,教给幼儿学会轮流表演不同的角色的本领。幼儿对每个角色语言和动作掌握,是游戏进行分组表演时的关键,幼儿有了想、编、说、做的基础后再进行集体练习;大部分幼儿已能有序地把握表演游戏的过程一—角色装扮、出场顺序、角色对话、角色动作,但对一些年龄小、能力弱的幼儿来说,却不一定能掌握得很好,因此,教育者应在游戏的准备阶段,就要设计配角的简单的对话和动作,让能力差的幼儿表演,而后随着游戏的加深、巩固,逐步加深难度让能力差的幼儿过度到主要的角色表演,有时教师还应借助语言、动作的提示,给与幼儿帮助,应尽可能的多创造练习机会,使每个幼儿都能有效的进行表演活动,教育者还应允许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表演能力来串改、增添、册除某些对话和动作,尊重幼儿合理的、自然的表演,力争使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3.在提问中引发幼儿讨论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推进游戏进程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有效提问都是打开幼儿广阔思维的出口。要想让幼儿从思想上理解课程内容,就要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让每一个提问都对幼儿的胃口,成为幼儿爱吃的“菜”。例如:在《小猪盖房子》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三只小猪会用什么来盖房子?”一位小朋友立即举手答道:“砖头!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房子就是用砖头盖的。老师听后故作为难状:“小动物们没有我们人类聪明,没有机器不会制作砖头怎么办?”小朋友这才想到更低级的材料:石头、木头、泥土,这时从农村来的一位小朋友回答说:“可以用稻草盖房子。”当老师告诉孩子们正确答案时,孩子们心中窃喜不已,在盖房子的过程中也能根据材料,构建出草房、木房、石房的简易模型。
四、有的放矢地“化?为合”
在表演过程中,我们虽然允许不同的幼儿对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掌握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自由发挥,但游戏的阶段培养目标却必须统一,这是从尊重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幼儿能力有强弱,水平有差异,有的幼儿每次表演都能占主角,表现出自己对不同角色的理解,而有的幼儿却只能充当配角表演一些简单的角色,表演的情况看似散乱,但是只要大部分幼儿能掌握游戏中角色的基本语言、动作、表情,我们就可以把它判定为幼儿良好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统一标准。那么如何指导幼儿在独立表演的基础上,却又能统一的达到阶段目标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项考验,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1.阶段目标具体化,统一标准。
评价是游戏效果的引路灯,能促使每一次游戏向更高的要求发展,也能使教育者看到教育过程中的优劣点,我们提倡肯定与要求同在,既要肯定幼儿在游戏中优秀的一面,还要针对幼儿存在的不足,指出努力方向提出统一的目标要求。幼儿园一般把表地演游戏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回望过去,表演游戏的教材编制都是把四个阶段的目标笼统总结成总目标,至于阶段目标都是基于不同教师的各自理解,实行实际情况自己看着办,这样容易导致一些懒散的教师,四个阶段都存在放羊式的现象,孩子的表演水平只能看各自的表演天赋,弱化了表演游戏的部分价值;同时,对于一些新入编的教师来说,本身就对课程一知半解,焉能制定出每一阶段的科学合理的目标,于是就出现了四个阶段的目标、课堂重复的现象,导致幼儿的表演能力反而不能精进了。因此,有必要将四个阶段的目标具体化,形成每一次表演游戏统一的标准目标:第一阶段,应让幼儿初步记忆故事情节、角色对话、出场顺序、同时还应请幼儿配上动作(可以随意编),为第二阶段重点埋下伏笔;第二阶段教师应在肯定幼儿掌握了角色的出场顺序、角色对话的基础上学习创编动作并进行表演,针对幼儿表演能力的强、弱提出不同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学会每一角色的语言和动作特征,能力弱的幼儿一般只要求一个角色的对话、动作,并学会倾听别人的对话、观看别人的表演,遵守基本规则;第三阶段,通过指导观察必需使幼儿初步学会独立进行分组表演,基本能按角色进行表演,但必需指出能力强的幼儿应遵守角色互换原则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学习表演不同的角色;第四阶段,着重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有序地完成表演游戏,针对个别幼儿表现提出表扬、鼓励与批评、指正。
2.从独立表演走向合作表演,提高幼儿表演能力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是独立的个体,但在表演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要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所以学会合作是培养幼儿表演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合作表演中,幼儿的表演能力也能达到质的飞跃。在表演游戏中通过相互协作不但会促使能力强的幼儿忍不住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反过来能力弱的幼儿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幼儿在互动和互补中得到了对表演游戏的统一和正确的认识。一个完整的表演游戏是需要幼儿合作表演才能完成的,一些个性强的幼儿任性而霸道,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要教幼儿学会讲道理,懂得爱发脾气的孩子没朋友,与同伴一起游戏要遵守规则、共同合作。如:《白雪公主》这个表演游戏,故事中的角色很多,可是每桌幼儿只有6个,第一阶段游戏时,主角大家都抢着扮演,配角却没人承担,游戏进行一半时,协商角色扮演没有成功,游戏无法开展,怎么办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进行有意识地引导,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主角也可以承担配角,于是就给每一个主要角色搭配了一个次要角色,王后、猎人、士兵、王子、魔镜也可以扮演七个小矮人中的任何一个矮人,进行第二次游戏的时候,幼儿尝试了角色更换合作表演,在嘻嘻哈哈、忙忙碌碌中完整的进行了表演过程,幼儿的表演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表演游戏是幼儿自主的创造性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了表演的快乐、增长了表演的才能,作为教育者应充分调动不同的策略,施以间接的指导行为,在指导培养幼儿表演能力的过程中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尽可能的在以情动人,以动激情的表演中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润桃.从表演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D]. 中国教育论文网,2019.5
[2]许艳萍. 浅谈幼儿园教师角色的扮演[D].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保育院, 2017.
    [3]谭亲明. 立足园本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D]. 四川省达县麻柳镇中心幼儿园, 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