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行为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李燕
[导读] 随着教育的改革,小学教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不仅仅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李燕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桃园矿学校  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小学教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不仅仅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过程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探究相关的策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新时代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进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也会经常发生习惯的转变。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征,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1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
第一,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习惯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1]。虽然社会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和进步,但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永远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学生要从小学开始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处在懵懂的时期,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一些行为习惯的好坏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引导,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取得更大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小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高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不断的感受到快乐,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快乐的成长发展。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无形中的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受到良好的身心熏陶,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逐渐向前进步和成长发展。
第三,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掌握词量较少,生活阅历不足,对语文课文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和情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仅仅靠单纯的学习是无法获得感触,需要学生依靠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循循渐进的分析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取得良好的成绩,进而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小学生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重点的培养。
2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探析
第一,小学生自我约束和自理能力较弱。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普遍较小,天性活泼好动,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在学习中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全部精力,在语文课堂上的集中力随着年龄增长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但是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2]。因此,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说话,玩玩具等不良学习习惯,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另外,现在家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家人的溺爱,造成孩子比较自私任性、课堂上打扰别人学习、不会整理书包文具、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和同学不会相互谦让等不良行为习惯。
第二,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实际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但是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普遍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回答教师的问题,存在一些自卑或者自傲的心理。部分学生由于自己学习不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解答,同时不愿意主动学习,不喜欢教师的提问;另一部分同学还会有自傲的心理,认为简单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不必要进行回答,对学习缺乏正确的看法,这种情况普遍发生在优秀学生的身上,他们往往容易出现盲目自信的心理,和周围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反差,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甚至出现被孤立的现象,直接影响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小学生受到社会信息的影响,对网络信息的好坏识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校园课堂和校外不讲文明,不讲礼貌,存在说脏话的现象,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进行纠正和改善,提高他们对事物好坏的分辨能力[3]。小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熟练,不会借用拼音识字写字,对句子理解困难、口语表达不清楚等学习问题,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正确的理解,完成作业的态度马虎,只是关注完成的进度,忽视完成的质量。
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3.1行为习惯培养具体化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太小,培养学生的生活行为和学习行为习惯。比如小学低年级重点培养礼仪,对同学、教师和父母讲礼貌、善于帮助别人、懂得关心照顾他人等行为习惯。教师要把教学具体化,尊敬长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将这个习惯具体化,听长辈说话要目视对方眼睛,不要东张西望,不要随意插话、不要随意顶撞长辈可以沟通、讲话要有礼貌,不许说脏话,不能大声高喊、用文明用语主动打招呼、懂得谦让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事情的具体化,便于学生对尊敬长辈行为习惯的理解。
教师对于语文学习方面要重视学生运用拼音朗读课文。良好的语文朗读习惯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富有情感的将课文进行顺利读完,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系统的了解,感悟作者或者课文人物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师可以以生动的示范,投入感情的朗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采用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能够跟随课文的描述的场景,在大脑中想象课文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思想,引起学生和课文作者以及人物产生共鸣[4]。

教师注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得到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讲到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四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雪人”“荷叶”等形象进行朗读,然后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对语文朗读的兴趣爱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的方式进行相互朗读,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对他们多进行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朗读行为习惯的养成。
3.2行为习惯培养规范化
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要修学生养成规范化的行为习惯,比如对人有礼貌、课堂遵守纪律、升国旗要安静不要乱动或者随意说话等规范点进行动作的反复训练,养成不由自主的行动。教师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要读书、写字采用正确的坐姿,保护眼睛不能在光线强和太阳下读书,不能躺下或者走路读书等行为习惯。
另外,小学生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教师要采用循循渐进的方式对学生写作习惯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将自己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观察到的人或者事物及时的写下来,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5]。
3.3分阶段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识字写字要分阶段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让小学生喜欢自己,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识字量和词量掌握的程度,借助拼音的方式教会学生识字,增加小学生词语的理解运用,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强互动的环节,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不能一味批评学生,要有耐心分阶段循循渐进的培养学习习惯。另外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要适当减少书面的作业,增加课外绘本阅读,绘本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观点,采用图片和拼音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便于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逐渐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3.4采用仪式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教师要利用小学生较强的荣誉感采用仪式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学生课堂的正确的姿势,包括坐姿、站姿、举手姿势、写字姿势等相关的姿势的培训,教师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或者口令的方式,请学生像自己一样随时改变自己的姿势;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采用情感体验法进行培养,学生生活习惯,过马路、防火防电等知识,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师播放相应的视频,告诉学生危险行为引起孩子内新情感的共鸣,教会学生懂得交通规则等行为习惯。另外小学生普遍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和行为习惯没有正确的认知,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感兴趣,跟上教师教学进度,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有话可说,提高他们课堂参与度。
3.5采用激励法培养学生课堂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培养他们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一,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法进行教学。比如:小学一年级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课文中的情景制作成短视频,融入生动形象的动画、音频和文字搭配,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播放,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课文中的场景,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的讲解中。教师对于表现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可以奖励小红花、大大点赞的贴画、小星星等奖励,或者可以采用荣誉称号的方式,比如在生活行为习惯中得到表扬,积累20个点赞的贴画就可以成为“和谐之星”,在学习行为习惯上积累20颗小星星可以成为“学习之星”等方法。教师采用激励法能够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积极主动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争相学习进步。
第二,教师要采用循循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聊天和玩玩具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正确的坐姿,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坚持10分钟的正确坐姿,逐渐增加到20分钟,最后形成习惯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都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3.6家校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和家长进行联合,做到言行统一,为学生创造统一的良好学习环境,共同规范学生。小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卑、逆反、孤僻等行为离不开家庭的影响,现在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小学生的管教和沟通,造成一系列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和父母沟通,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对事物好坏的分辨能力,促进学生对行为习惯有正确认知,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改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还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探析,通过培养学生朗读、阅读、写作以及课前预习、课中学习、综合素养等策略的探讨,希望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奎.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行为习惯的培养[J]. 神州, 2019, 000(005):116-116.
[2]蒋琼. 小学语文低学段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 中外交流, 2018, 000(045):354-355.
[3]龚瑶.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堂倾听习惯的养成分析[J]. 速读(中旬), 2019, 000(011):102-102.
[4]赵玲玉. 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策略分析[J]. 文学少年, 2019, 000(020):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