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9期   作者:柏平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的构想。
        柏平
        张集镇五营小学   湖北  老河口   441804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的构想。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加强。因此,我们要抓住儿童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期,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使其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能够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产生出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长期培养与锻炼的结果。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具有积极主动的创造能力,并能够持续地对新鲜事物进行探索和思考,最后形成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如今数学教学想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萌发创新
创设情境可以构建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的去思、去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学生的思维。
2、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带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的好奇好问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天真幼稚的好奇欲诱导到科学的轨道。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顿时,学生活跃起来,有的提出:“时、分、秒到底是什么?”有的提出:“时、分、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不一而足。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活动。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学新课,会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培养,而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发展。
3、诱发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性境,精心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校操场长 80米 ,宽 60米 ,扩建后长增加了 15米 ,宽增加了 10米 。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思维是开放的。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新、求速度、求最佳,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能得到多个结论:解法一、10×(80+15)+60×15=1850(平方米);解法二、15×60+15×10+80×10=1850(平方米)15;解法三、(80+15)×(60+10)-80×60=1850(平方米);解法四、×(50+10)+80×10=1850(平方米)。

 
4、数学教师要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1)数学教师要想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采用创新,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讲解。数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欲望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对内容的理解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给出新的定义、结论之前应对其背景进行介绍,体会数学家们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举出实例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及其结论,将相应的知识进行有机地联结,领悟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实际应用和前景预测方面进行分析。
(2)改善创新的形式为“小组学习,主动参与”。比较大班教学,小组学习显得更为有效,它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我采用小组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搭建自主活动和交流思想的舞台,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作为教师,适时地指导各小组的骨干成员学会调动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在才能,教会他们不但要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要把握好讨论问题的方向,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使大家各抒己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5、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或公式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和积极性。
6.加强课外实践的力度,在课外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的。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在一分钟内记住过往车辆的数量,并根据相应的数量求出一小时车辆过往的数量。通过这种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锻炼自己的速记能力,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往往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束缚。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数学教学。例如,一年级所学习的七巧板一课,如果枯燥的讲演练显然效果不是很好的,在这一块我通过让学生自制七巧板来对七巧板的组成加深学生的记忆,再通过课堂动手拼一拼活动,课后动手拼一拼活动来拓展学生学习思维,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及学具制作成美图从而锻炼了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显然,这些都是严谨的课堂教学所不能提供和给予的。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勇于质疑、敢于创新。长期下去,学生的创新素质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建军.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策略[J]. 学周刊,2017(16);
[2]魏滨彬.智慧处理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