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莹
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科苑小学
摘要: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数学老师大多没有认识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分数的提高并不是相对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落实,对于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效果惊人的。本文就是探究小学数学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工作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然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占据上风,只是从表面上的解题技巧入手,而忽略对小学生解题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实质性培养与提升,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既定的教学框架下必定会受到约束。可以从审题习惯的培养、问题情境的创设、合作学习的组织、归纳与反思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对审题习惯的培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
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是审题,学生不能顺利且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充分的审题准备和良好的审题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的表面信息入手,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再寻找已知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找到有效数学信息的数量关系,达到正确理解题意,为之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例如,“小数乘法" 单元中,计算“月球到地球距离" 的例题,要求学生运用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为真正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信息奠定基础。其中,“地球直径是1. 28 万千米,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则是地球直径的 30 倍" 提供了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并讲一讲他们从这句话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草稿纸上列出对应的数量关系,即“地球直径 × 30 =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在此基础之上,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的处理从而获得明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还不高,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抽象、枯燥、理论性强的数学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精选一定的教学方式、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比较直观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情境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为有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切实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实质性提高。例如,“简易方程" 这一单元的内容多是抽象难懂的,学生在初步学习时比较难以理解,教师需要研究如何才能提高知识讲解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对此,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将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创设超市购物、价格计算、年龄推算等情境,通过这些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问题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理解、把握与运用简易方程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开展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采取“一对多" 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加之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听课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宽松、自由、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 板块中,讲解麦田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问题的解题步骤,即审题、提炼信息、找到数量关系、代入数字计算的程序,运用已学的多边形计算公式尝试解决该问题。将学生适当分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解题,让学生在班上汇报各组的探究成果,这样既能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学习的反思,加强解题方法的归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每学完一课或单元的教学内容后,归纳、总结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保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容易忽略这一环节。要想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一定要注意督促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反思,并与其他学生分享,最终实现正确运用数学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然后在教学结尾处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条件不同解决方法就不同的规律,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以便于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够高效、准确地解答。
五、注意课前的导入,营造科学有趣的课堂氛围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比如小学数学六年级学到分数的乘法,在课前导入过程时,老师可以说 :“老师有一个蛋糕,分成了二十份想分给全班同学,但是小明是大胃王,一下子把前后左右同学的全都抢过来吃了,那么他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问题设置既生动有趣,同时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其展开探讨,并且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课堂落实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比如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小组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出题交换比分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小学生都爱看动画片,动画人物的讲解更便于他们的注意和理解。其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基础的数学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思考同时借助同伴的力量,在过程中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所在。最后,六年级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不甘落人之后,可以通过交换出题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并且主动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决。
最后,要课后总结,归纳提升。真相只有一个,答案也只有一个,但破案手段很多,解题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例如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的考试,许多教师往往会教给他们“提分宝典—解题套路和技巧”,只有遇到这类题就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不能否认总结规律也十分重要,但不能太过于肯定。只有一种套路往往会封杀学生的其他解题方法,限制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丧失对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追求,这样对解题提分尚有风险,更无法起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因此课后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马艳园 . 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 [J]. 宜春学院学报,2013(12).
[2] 蔡青松 . 浅谈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J]. 读写算,2014(4).
[1] 魏红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1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