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亮
广州市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广州511470
【摘要】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对2000年以来的期刊论文和博硕论文研究资料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学校开展企业实践活动的课型研究成果。发现研究学校的专业课教学课型成果较少,主要归纳为基本形式与主要特征两方面,并未出现专门围绕中职综合实践活动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本文提供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的政策依据与范例参考,对中职学校研究以企业实践为特征的综合实训课与毕业顶岗实习课有较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职物流 综合实践活动 课型 综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的意义
根据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与广州市教育局2015年公布的首批《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试行)》,方案提出中职物流专业综合实训课时占210课时,毕业顶岗实习614课时。实训实习课的课堂有两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在学校的实训室场训练,第二种是到企业参观或者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一种课堂的主阵地仍然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实训课堂),第二种课堂的主阵地是企业或者更开放的社会环境(以下简称企业实践课堂)。很明显看到第二种课堂以企业实践活动为主,课堂形态开放性程度高,与第一种以学校实训课堂比较,无论教学方法、手段、观念甚至模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课型结构与教学程序也随之发生变化。而我们大部分中职学校与教师,未能很好适应这一变化,导致目前中职学校的企业参观、顶岗实习教学也很容易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课堂,可见研究这种教学活动现象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2000年以来发表与中国期刊网的有关图书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梳理国内外研究课型成果,形成这一研究综述,旨在从课型研究角度找到企业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的有效对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为研究中职企业实践活动的同行提供更多的借鉴。
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理论依据
著名人类学研究学者丹尼尔·纳什曾指出:“一旦出现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物,就要有一个统一的研究理论或者特别的方法似乎不太可能。目前,最好的总体目标是对综合现象能形成一些一致的观点。”中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探索中的新事物,它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物,方兴未艾。笔者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借鉴2010年由广州大学的肖川教授主讲的《综合实践课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收获,并寻求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实践科的帮助。梳理相关理论依据如下:
1.综合实践为导向的理念来源于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中心统整法。赫尔巴特在1801年发表《对高级中学课程的教育性教学计划的设想》,直接论及关于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与人格形成的教育之间的关系。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德性的陶冶;课程编制的原理是文化史阶段论与中心统整法。其弟子戚勒将中心统整法的特色归纳为借助多样的学科内容的探究从而保证儿童人格的形成。这里所说的多样的学科内容,是相互关联、而又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中心统整起来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课程综合化中统整设计的适例。
2.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该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课程的最终目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与学科课程并行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补充,这种体现二者统一的“课程连续体”呈现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或者说三个层次,分别为单学科探究活动、跨学科探究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广州大学肖川教授开设的《综合实践课开发理论与实践》的远程教育也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第三个层次意义上的课程研究。
3.其他理论依据。郭元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徐晓东,罗东才合著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原理和开展方法》;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丛书。
以上文献、纲要和专著为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资源,也成为研究中职的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重要依据。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的主要成果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对期刊类和硕博论文类研究资料进行了检索,以检索条件为检索项“主题”;检索词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为词根,经过筛选后,得到2000-2019年的期刊论文和博硕论文,关于综合实践课型研究成果,呈现结果如下:
.png)
由表1、表2可知,2008-2019年研究物流综合实践活动的文献成果共有8篇,主要集中在课程应用,教学法、模拟实验等方面,从课型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尚属空白。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上位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笔者继续通过中国知网对2000-2019年以来的期刊论文和博硕论文资料进行了检索,以检索条件为检索项“主题”;检索词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词根,经过筛选后,得到整理成表3,情况如下:
.png)
由表3可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论文数量已达到万篇以上,研究的团队规模较大,研究成果较多。根据论文所论述内容与范畴划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学科,其中研究中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成果,有2228篇。研究中职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有73篇,且主要集中在中职语文学科。研究中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课型的论文数量则为零。
鉴于研究的对象范畴是企业参观、见习与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现象,此类活动虽然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然而提法不同,很可能搜索不到该类活动的研究成果。为避免因用错主题而搜索不了成果,笔者进一步以“企业参观”、“物流见习”与 “物流顶岗实习”及其课型为检索词,对2000-2019年以来的期刊论文和博硕论文进行相关搜索,相关论文有33617篇;关于实习、见习课型研究的论文有50篇;关于企业参观与企业参观课型的研究则为零。物流实习的论文有96篇;物流顶岗实习20篇;物流见习3篇;而研究物流见习、实习及参观活动课型的论文数量则为零。
通过梳理具体文献资料,课型研究成果主要归纳为基本形式与主要特征两方面。王瑞丽与辜东莲2002年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19期的《机械制图新授课课型及教学要求》,提出机械制图新授课课型分类基准是以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立足专业课课程层面研究课型,其课堂阵地还是在学校内。裴芳于2002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发表《试论高职音乐教育实习的课型设置与安排》,提出高职音乐教育实习课型主要有综合课、欣赏课与特色课。仅从经验出发,对学生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未提及课型的分类基准与结构特征。尹红光(2014)《针对不同课型选择教学模式例谈》一文,指出课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等,对课型进行划分、命名。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可划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分类基点,可划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从小学教育教学的背景下提出课型的分类基准。
从文献分析可知,中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目前主要借助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成果,主要借鉴郭元祥编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他的研究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目标、性质、教学结构、实施、评价策略;其二借鉴徐晓东,罗东才编著《综合实践活动的原理和开展方法》,他们的研究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原理与方法;其三是借鉴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职生也属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为中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找到政策依据;最后是借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确立中职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关键是从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习、见习与参观实践中检验所假设的课型范式中取得实际教学效果。
四、中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实践案例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现状整理可以看出,并未出现专门围绕中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涉及课型研究的专题非常少,核心研究成果不多。对中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成果为空白。为此,笔者曾通过立项南沙区教育局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企业实践的中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课题编号2014025),通过该课题以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习与实践活动为研究背景,借用赫尔巴特学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国内中小学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建构中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
笔者选取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实训课的第二种课堂(即企业实践课堂)作为研究试点对象。立足课程层面,通过建构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规范企业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的进程、教师的配置方式、活动教学资源的利用等不断完善,有效实现该课程的内涵与价值。
首先从课型的角度,明确课型的上位概念是课程,课程的上位概念是综合实践,对照《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梳理了中职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范畴;按照企业实践的内容和实践的任务确立分类标准;恰当选取中职物流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标准,明确本科、研究生的开展企业综合实践更多强调研究和创新能力层次,而中职生开展企业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达到体验能力层次;把课型当作是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包括目标、流程、资源开发和方法等);开发参观任务单,包括企业概况、企业文化、运营模式与主打产品,在任务的指引下参与其中,改变过去盲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现象出现。
通过研究,形成《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型成果汇编》、《中职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手册(试用)》与《<物流技术与实务>创新教具实践活动配套制作材料指导手册》等成果。其中《中职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手册(试用)》,主要由《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实习教学任务书》、《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师生走进企业应关注的学科研究问题》与《常规实习指导提问技巧》等五份教学文件组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研究以企业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对活动教学结构的研究真正触动了教学指导的内核,揭示了中职学校的综合实训课堂的第二种形式(以企业实践为主阵地的实训课堂)与普通中学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如下表1-1所示:
.png)
以上研究成果完成中职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建构,开辟了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学校应用的新视角。对中职物流专业的企业实习课堂提供了明确的教学任务,有力推进中职物流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的存在问题和建议
综合上述数据与案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中职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
中职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特别是企业实习实训,是否属于赫尔巴特的中心统整法的概念范畴,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明。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一块的研究还较为空白。中国综合实践网在郭元祥教授的主持下,有意向研究职业学校的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但在回答为什么不选择中职学校做试点时,他们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处理综合实践课堂的界定问题。面对中职的企业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中职学校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又适合行动导向的学习方式,其性质与综合实践课性质吻合,如何规范这种企业实践活动就成为提升课堂质量的核心问题。因此很需要拥有教育管理决策权的领导机构明确中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意义,象中小学一样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网络,有政府的指导作为后盾,必然能使一批理论研究者取得更好的成绩,开发出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实践课的理论与教材,才能减少研究的盲目性,提高企业实践活动的质量。专业的综合实践课必须依靠企业,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若只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与参观,或者一般性的顶岗实习,很难提高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综合实践课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比单一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操作更复杂,这是研究者需要充分考虑的。
2.课型理论研究还存在较多争议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目前仅在中小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本文提供的实践案例采用的课型分类标准按照去企业实践的内容和实践的任务确立分类标准,但是科学性还有待验证。课型是一个系统,包括目标、流程、资源开发和方法等,目前没出现系统性研究成果。课型评价方面,教师的主观性比较大,成果交流用作品展示、点评和评价等阶段性的交流充当课型评价不科学,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回顾前文所述,以企业实践为主阵地的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型建构只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小环节,本文所做的研究综述,仅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与高职院校都存在的一门独特的综合实践活动建构自身的课堂教学形态尽一点责任,也为国内已广泛开展的职业院校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关于企业实践课堂的衔接方面,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
2.朱慕菊等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4.胡红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式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5.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教育参考,2003年第7-8期
6.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
7.杜建群.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西南大学,2012年
8.《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编写组.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
9.裴芳.试论高职音乐教育实习的课型设置与安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2年
10.王瑞丽,辜东莲.机械制图新授课课型及教学要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9期
11.尹红光.针对不同课型选择教学模式例谈.福建教育,2014
12.李臣.活动课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3.邱才训.课堂教学的课型及其特征.教育导刊,2000年4月,第一版
1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5.徐晓东,罗东才.综合实践活动的原理和开展方法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张楚廷.教学原则及其与教学规律、过程、内容、方法的关系.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与方法,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