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桥
江门市恩平市恩城街道办事处米仓小学 广东江门 5294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工作也逐渐深入展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运用网络的大数据优势,可以有效打破学生在阅读空间与时间层面的桎梏,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运用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过网络环境优势与课外阅读教导的高效融合,能够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的整体课外阅读水平,提高整体阅读素养。教师运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引导学生自行在互联网中搜索与课文相关的延伸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支持;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
引 言
信息技术是现代的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已然深层次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之下,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语文教学策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要求的同时,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平台,开辟学生阅读渠道,让学生享受到各种各样的阅读资源,在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的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 拓展式教学,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正因为信息技术有着便捷性、丰富性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尝试采用拓展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文的相关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此同时,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更能够激起学生的挑战欲,而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都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为学生拓展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开阔,进而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都能够有所提高。
例如:在《秦兵马俑》这一篇课文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秦兵马俑的相关影视资料,从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在此,教师需要尝试采用一定的课堂导入环节,如:秦兵马俑成功的将我们带到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面前,展现他们的精美,那么,大家不妨来思考一下,文章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以及众多个性鲜明的勇士呢?教师可以尝试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丰富的课后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则理应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有效的资源拓展来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文章阅读,从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
二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条件,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认真倾听、阅读积累等阅读习惯,奠定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和教学目标,把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微课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明确要学习掌握的重难点。特别是学生在自主预习中通过查字音、写生词、标句子段落,能使其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形成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如讲《七色花》一课时,笔者把课文生词、重点句子段落等制作成微课,要求学生课前查生字字音、标句子段落等,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难点,引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讲课,进而思考发言,这样才能使其有效参与课上活动,准确解读课文内容,所以倾听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为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习惯,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视频呈现文章内容,以音频进行有声诵读,通过视频加音频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文章,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文章的有声诵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讲《观潮》一课时,笔者从网络上搜索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整合这些资源制作成微课。
微课的形式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能认真倾听有声诵读,让学生了解朗读的节奏、语速、重音、句调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形成认真倾听的阅读习惯。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阅读积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习惯。阅读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储备、开阔知识视野,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文章作品,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把名篇佳作的经典句段引入阅读课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素材,以帮助学生阅读积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阅读积累习惯。如讲《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时,笔者把古诗、成语、格言、好词佳句、优美段落等摘录下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或即时通信软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件阅读积累,从而形成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 网络交互,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网络交互优势体现在教师可以构建线上平台,指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或自身兴趣来搜集网络素材,从而有效缓解教师的课堂压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通过线上平台,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分享阅读材料或可下载阅读素材的网站,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体系与年龄特征等,遴选阅读书目,让学生自行选择资料,或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内容自行上网搜索,师生之间通过网络交互可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学生在自主搜索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以《赵州桥》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前后通过微信群分享拓展性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童趣。让学生思考古建筑是怎么建成的,以及其中存在的历史价值与地位、古代劳动群体的智慧。《赵
州桥》是主要介绍古建筑的课文,故教师应在微信群中介绍其特点与
写作手法,使学生了解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而产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课文自主上网检索描述古建筑的课文,如《颐和园》《长城》等,尽管上述两篇文章为小学四年级课文,但可以让学生通过提前学习有目的地了解古代建筑。不必注重阅读深度,而应合理指导学生线上搜索整理相关资料,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广度。
四 传授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形成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阅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基于信息技术,通过学校网站、即时通信软件、多媒体等渠道搭建阅读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平台了解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内涵,学习如何精读、略读。以微课为例,教师把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的内涵、方式、实例等制作成微课,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了解精读、略读,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教师。教师通过即时通信软件等渠道关注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实时跟踪了解学生是否掌握阅读方法,针对学生的疑问答疑解惑,同时课上带领学生践行精读、略读,切实引导学生掌
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如讲《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笔者把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的内涵、方式等制作成微课视频,并结合《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举例说明如何精读、略读,以此搭建阅读方法学习平台,然后让学生通过微课课件,结合《小蝌蚪找妈妈》了解学习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资源开发中运用信息技术具有很多积
极性的影响,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信息技术并树立良好的应用意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发挥出来,活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林荔. 西部素质教育. 2019(10)
[2]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汪莉.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06)
[3]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王喜平. 中国农村教育. 2019(26)
[4]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赵志武. 西部素质教育. 2019(01)
[5]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J]. 金晓莹. 中国农村教育.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