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艺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1.郑 亮 2.唐玉蓉
[导读]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1.郑  亮     2.唐玉蓉
        1.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校  400000
        2.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校    400000
         摘要: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小学阶段学习陶艺制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陶艺教学;意义;小学美术;应用探索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而陶瓷艺术正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艺术里的一朵奇葩。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陶艺教学引进美术课堂,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一、“遇火重生”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中国是陶瓷古国,自古就有“陶瓷之都”的称号,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公元前八千多年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发现把泥巴晾干加火烘烧之后会变硬,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来盛水,储存食物等,无意间水、土、火的结合,就此拉开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大门。绵延千万年,尽管时代变迁,中国的陶瓷艺术仍旧生机勃勃,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小学美术开展陶艺教学的意义
        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到:“塑造不仅是另一种技巧,因为它是三度空间的,所以刺激了另一种想法。”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多以平面形式的绘画语言进行加工创造,忽略了立体视觉能力,从而影响了人们思维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设陶艺、雕塑等立体构成类课程,对小学生三维空间感,创造力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陶艺教学体现了美术教学的民族性
        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他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毛泽东同志说过:“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无论东方西方,各民族都要有自己的东西。”[1]而陶瓷艺术正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从而去传承、发扬。
        (二)陶艺教学有利于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提高审美能力
        在陶艺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原始陶器,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完成从平面绘画到立体塑造的过度。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与灵感,不断提高审美素质。首先在孩子们的双手制作的过程,也正是孩子们发现美的过程,通过对造型、比例、重心等的考虑,形成了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深化审美意识。其次由于陶泥的可塑性和烧制后的独特变化,对于孩子们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可以在陶器的表面以彩绘进行装饰,讲绘画与立体造型完美的结合,“玩泥”受教于其中,同时也乐在其中。
        (三)陶艺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艺正是由于在其制作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的因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运用揉、团、搓、捏、接等方法自由地改变形体,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新方法的浓厚兴趣,这样,眼、脑、手相互协调使得想象力、创造力达到顶峰。

由普通的泥土,经过孩子们的想象和灵巧的双手揉捏塑形,再加以高温烧制,成为一件活生生的可以触摸的立体艺术品,这种如同孕育生命般的特殊感受无疑会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以玩泥的方式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感悟生命、体验成功,唤醒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挑战。这种看似非智力的引导,却恰恰是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展现。
        (四)陶艺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意识
        松散的泥土与火结合却变成质地坚硬的陶瓷,这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包含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内容。
        在小学美术陶艺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泥的特性,观察陶瓷作品的烧制成型等初步认识与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萌发了科学精神。同时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包括思维空间的广度与深度、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艺术的表现能力等。
        三、陶艺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
        陶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他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小学陶艺教学的开设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开设陶艺课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成本较低、容易普及,更主要的是它源自于我们的生活,对孩子们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孩子们在参与动手动脑的同时,更加直观的生动的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和陶瓷艺术,感受陶艺的独特魅力,加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孩子们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象与泥土完美结合,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说陶艺教学是孩子们综合能力培养和展示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小学中开设陶艺教学,从普及知识、培养兴趣的层面是可行的,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开阔眼界,回归传统
        首先要让孩子们了解陶艺的发展及历史,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图片展示与讲解,这就要回归传统、回到原始。虽然原始陶艺的形体较简单,但在造型的设计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制作时考虑到器物本身的比例变化,形成了各种优美、柔和的曲线,在加之朴素的图案点缀,布局合理,器形严禁,给人一种大巧若拙的审美情感。原始陶艺那种稚拙的造型体态,变异的装饰手法,与少年儿童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的编造符号进行装饰的特点相吻合,原始陶艺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如半坡出土的彩陶人面鱼和鹿纹,大通出土的彩陶舞蹈纹,大河村出土彩陶片上的太阳,庄稼纹样等,为儿童所惊叹,易引发他们展开想象,从而在塑塑绘绘中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造型语言。
    (二)掌握方法,大胆表现
        掌握陶艺简单的基本制作方法,如盘泥条,捏塑,揉泥,压等方法,根据不同的外形结构加以运用。孩子们对与陶泥有极大的兴趣,通过对泥性的了解,掌握了制作方法,他们对泥塑制作充满了期待。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在造型上随手拈来,任意为之,不分你我。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还加强了孩子的自信心,相互协作,团结互助的能力,让儿童感受到了跳动着的富有灵性的时代艺术之脉博。
        
        总之,小学陶艺课的教学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当今世界小学美术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西方美术教育思潮,使儿童对三维立体的感知既有层面的拓展又有质的提升,从而打造快乐课堂,幸福教育。因此,在小学实行陶艺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会积极的引导孩子,从而找到有关可操作性的科学的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第383页
[2] 陆君玖.《塑形赋彩——彩塑》,2006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 冯骥才.《守望民间》,2002年,西苑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5] 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199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