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锡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四小学 511600
摘要: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都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被称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教师是培养孩子成长的直接助力。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家校之间互通有无,交流合作教育才能够取得成功,学生的能力提升也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年龄较低的学生段,家庭与教师之间的共同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制力和好习惯。家校和谐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循环往复的双向循环活动。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形成“1+1〉2”的良好现象和强大力量。
关键词:家校合作 习惯养成 教学探究 家长开放日
家庭与学校之间是联系密切的,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传统的家校沟通一般通过家长会、教师电话或面谈联系以及期末评估手册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沟通。但这种沟通往往是单向的、短促的,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没有更加密切,有些家长甚至几年下来都不知道孩子的老师的名字。在新时代背景下,各种qq群,微信群,校讯通以及其他沟通软件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家校开放日等新型沟通交流方式也在逐渐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借助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借助网络及时沟通了解学生情况
现代通信技术使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更加快速便捷。智能手机的普及情况和4g基站的建设情况已经十分成熟,建立家长群,让家长和学校之间能够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反馈和交流,有助于学生及时纠正不良习惯,防微杜渐。并且在家校群里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解答家长的疑惑。及时沟通,还能使家长及时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以免误导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例如,在一场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实时把成绩发到qq群,微信群或微校通内,让家长实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通过这些沟通软件和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种方法的便捷之处在于,教师可以同时和多个家长进行交流,提升家校交流的效率。再例如,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不好,但教师在学校里看不出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请家长在家里多观察学生,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作业情况,家校互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能够受到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引导。如果家长有一些坏的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等,教师发现在学校里孩子有这方面的迹象,就可以及时回馈家长,让家长减少在孩子面前这样的行为并鼓励家长为了孩子戒掉这些不良习惯。
二、开设家长开放日推动家校关系紧密
除了线上的交流沟通之外,面对面地交流沟通仍然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让家长亲眼观察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比教师的反复讲述更能让家长相信,而且这也有助于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向家长展示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家长跟随孩子一起在校园中漫步,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能够使家校联系更加紧密,也能够使家长对孩子更加关注,提升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家长开放日,家长能够走进学生的课堂,了解每个老师的课堂风格和课后要求。例如,学生明明,平时家长不了解语文教师的严格要求,可能在孩子回家做语文作业的时候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些问题,那么跟随孩子一起进入语文教师的课堂之后,对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对于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调整。家长开放日,家长也会参与到学校的各个活动当中。在学校举办的各个活动中,让家长与孩子协同合作,能够帮助一些平时较忙的父母和孩子进行必要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也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家校合作的效率才有保证。
三、鼓励家长参与学生事务出谋划策
学校不能是一言堂,在关乎学生的事务上,要让家长充分参与到事务的决策中,例如食堂的饮食,学校的教育收费等,饮食关乎学生的营养,教育收费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合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也应当让家长参与到学校事务中,一般而言,家长要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情况和心理状态,而这影响到学生习惯的养成。因此,对于学生对食堂饮食的抗拒、不负责教师的厌恶,家长的参与能够很好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学生对食堂饮食的抗拒可能是因为食堂饮食单一且存在质量问题。学校组织家长成立学生饮食监管会,实时查看学生饮食情况,就能够有效减少学生购买无证经营小摊或商店的不健康食品的频率。对于学生对某科教师的集体抗拒,学校也可组织家长成立旁听委员会,在教师上课时,突击观察教师上课质量。这也能实时地让学生接收到更好的教育,间接地促进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结语
无论是家庭和学校,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缺失学校教育会使孩子知识出现欠缺。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能够让孩子及时改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学习能力更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12.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
[3]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54.
[4]姜超.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透视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