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张燕霞
[导读] 法治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
           
          张燕霞
          诏安县第二实验中学 福建省 363500
          摘要:法治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法治能力和意识是现代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符合当代社会对初中生的素养要求。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法治意识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法治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教师应该改变思想、在法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开拓法治思维,帮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与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法治意识       教学方式
          引言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热词,影响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学校作为法治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更加注重将法治知识融入教育知识体系之中,以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与法治思维。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学科,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道德水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理解不深,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能力不足,普遍缺乏法治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理论性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1、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治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初始时教学地位相对边缘化,并不受各方重视。但随着校园暴力、低龄犯罪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注重学生道德水平与法治建设,帮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道德水平提升与法治意识建设的核心教学渠道,道德与法治学科逐渐被学校、社会、家庭所重视。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想意识改变学科,如果缺乏法治意识,学生很难将课本上的法律与道德等相关知识内化,更不能灵活应对生活中法治问题的挑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符合学科特点。
          2、学生特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初中生正值好动、易怒的青春期,自主性虽强但意识薄弱,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价值观体系,但有着强烈的法治、自主、自由诉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直面学生的特点,将其转化为教学推动剂,顺应学生的生理特征规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使其树立更加高远的人生目标,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帮助学生走过内心的迷茫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促其健康成长。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1、引入思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思辨指的是学会用相关理论分析、判断、推理,也就是善于进行辩证分析,在思考时一分为二,拒绝被动接受或简单盲从。思辨要求我们对问题本身要有思考,如果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引入思辨性教学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锻炼法律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思想性及深刻性。简单来说,在课堂教学环节可引入问题辨析教学方式,利用有争议的话题、容易混淆或出错的概念等,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批判性、创新性思考,从而形成科学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法治意识素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生活需要法律》中第二目“法治的脚步”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时,尝试利用“法律产生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找论据,论证各自的观点。在思辨学习中,学生先自主选择观点———不是或者是,接下来寻找论据,并和其他同学相互辩驳,通过辩驳有效锻炼独立判断能力、批判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科学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能开展思辨教学的问题,例如“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该不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年人?情大还是法大?”等,在教学这些法治内容时,则都可以运用思辨性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2、在法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开设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必然离不开学习实践。从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到,由于课堂时间为45分钟,如果将课本上的知识讲解得面面俱到,能够应用于学生的实践时间就变得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课本知识,可以压缩课堂知识点,把握核心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必要时可以开展实践课堂,专门对某一重要知识点进行讨论。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切忌本末倒置,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才是学科之根本,进而培养学生的法治应用意识。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如果只是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则不利于学生法治能力的培养。因此,授课教师应该注重社会实践,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法治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实践中获得提升。例如,针对校园暴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讨论,收集相关的法律知识、道德知识、典型案例。首先,教师让学生深入地讨论:“什么是校园暴力?”,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是否有校园暴力行为,为其渗透正确的意识观念。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典型案例,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校园暴力的危害。最后,教师抛出疑问“如果你遭受校园暴力该怎么办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小组进行实践演练,论证方法的可行性,引导学生综合各项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的常见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自行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
          3、在法治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发达,多媒体教学也为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让法律条款更加立体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可以上网寻找一些符合本节课的案例视频,利用视频做本节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件了解法治的重要性。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让学生有更加真实的感受。教师可以定期观看社会热点新闻,选取与课本法治知识相关的真实新闻案例,在授课时将社会的热点新闻与课本的法治理论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评析新闻案例,以提高法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每天抽出时间观看新闻,第二天上课时随机挑选一名学生,让他叙述自己观看的新闻,并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也增进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扮演,体会法律事件的发生过程,让他们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解决方式。教师可以在一旁指导,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解说。学生在分析法治案例时认清题目的本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
          结语
          法治是民族之魂,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只有革新意识、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才能将法治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其形成法治意识,契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用,引导初中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夯实人生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可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2018,(31):12.
          [2] 何世祥.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9,8(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